立秋养生小常识以及8个贴士

8月7日是立秋,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迎来了秋天的到来。立秋还被称为交秋,尽管仍有“秋老虎”的酷热,但总体趋势是天气逐渐变凉。秋天多风多雨,气候多变,因此有古语说“多事之秋”。在立秋时节,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立秋仍要防“秋老虎”,防暑降温要继续

虽然进入秋天,白天的温差变大,但有时仍然很热,有时候更加炎热。所以,防暑降温的措施要继续,不能有丝毫怠慢。

措施:

首先,清热解暑类食品不应该立刻从餐桌上消失。一般来说,这些食物可以帮助人体降温解暑,有助于口感。所以喝一些绿豆汤,或者吃莲子粥、薄荷粥非常有益处。多吃一些新鲜水果和蔬菜,既可以满足身体所需的营养,又可以补充因出汗而丢失的钾。其次,应该减少寒凉食物的摄入。经历了一个长夏后,人们的身体消耗很大,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虚弱。因此,在选择食物时,不宜过于偏向寒凉,例如西瓜、梨、黄瓜、葡萄等,因为这些食物性寒凉,多吃可能伤害脾胃,所以要少吃。此外,饮食应该强化营养。不能为了追求清热解暑而使饮食过于清淡。实际上,到了立秋可以适当吃一些肉类食物,比如鸭肉、泥鳅、鱼、猪瘦肉、海产品等,既能清热解暑,又可以增强补益效果,可以放心食用。

立秋还要防治“空调病”

在炎热的季节,许多家庭和办公室都开着空调,人们在享受清凉的同时,也容易得上“空调病”。尤其在立秋之后,早晚温度较凉,稍不留意就会出现腹痛、呕吐、感冒、腰背疼痛等症状。

预防:

首先,立秋之后,早晚温度偏凉,不宜过长时间开启空调,夜间最好不要开或者只开除湿模式。这样既可以降温解暑,又可以预防“空调病”。其次,经常喝一些姜汤。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胃止呕、解毒的功效,可以有效预防“空调病”。再次,患有慢性疾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以及胃肠功能较弱的人,不宜过多使用空调。必要时,应避免直吹或者将空调风向腹部,可以使用其他方式保暖。

食品、衣物防霉变

立秋时降雨增多,湿度较大,天气闷热,食品和衣物易发霉变。一般来说,当气温达到35℃以上,相对湿度在70%以上时,食品容易发霉变质。食用霉变的食物后会引发胃肠疾病,如腹泻、呕吐、肠炎等。

易发霉变的食物有:

面包、蛋糕、熟肉、鱼虾、奶、鸡蛋、桃子、香蕉、甘蔗、大米、豆类等。衣物、床单、被褥发霉同样会导致皮肤过敏。

预防:

首先,封闭式包装的熟肉打开后,一天内应该吃完,如果时间较长,在没有明确变质的情况下,要充分加热后才能食用。变质的牛奶绝对不能喝。霉变的大米、面包、蛋糕一定不能吃。其次,经过清洗的水果更容易溃烂,所以应该洗了马上吃。如果局部发霉,可以将霉变的部分削掉后,再往周围扩大一厘米范围清除,其他部分可以食用。如果一半以上发霉,就应该丢掉。另外,衣物洗后最好晾在阳台上,让阳光照射,通风可以防止霉变。冬季时床上用品也应该每月取出通风晒晒,防止霉变。

总之,立秋时天气依然炎热,暑湿未散,因此要注意防暑降温和防霉变。

小贴士:立秋的养生之道

一、起居调养

立秋迎来了天气的变化,温度将由炎热转为凉爽,日夜湿差逐渐增大。此时,要注意适时添加衣被,尤其是夜间睡觉时要盖好腰腹,以防受凉。此外,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与鸡同乐,使人体与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符合秋季养生之道。

二、精神调养

立秋是秋季的开始,人体的新陈代谢与自然界一样进入阳消阴长的状态。此时,精神调养要避免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令人伤感的事情,也要主动排解,保持内心宁静,心情舒畅。

三、饮食调养

古人说“秋天宜收不宜散”,在饮食方面,要避免吃辛辣食物,顺应自然界的变化。与此同时,立秋潮湿炎热,饮食宜以健脾祛湿、益胃生津为原则。可以多吃一些酸、甘味食物,结合苦味食物,例如胡萝卜、番茄、冬瓜、沙葛、莲藕、豆角、玉米、葡萄、黄花梨、龙眼、水蜜桃、菠萝、哈蜜瓜等。

四、药膳

百合莲子莲藕汤:粉莲藕250克,鲜莲子50克,鲜百合30克,冰糖适量。将莲藕洗净,切小块,鲜莲子洗净(不去莲子心),鲜百合洗净,将三者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煮至莲藕和莲子酥软,调入冰糖即可食用。这款汤有健脾益肺、清心安神的功效。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立秋时进补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进补不可以乱补。

立秋进补八大禁忌

1. 忌无病乱补

无病乱补不仅增加开支,而且对自身有害。过量服用鱼肝油可能导致中毒,长期摄入葡萄糖会引起发胖、血液中胆固醇增多,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2. 忌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对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使用补品。虚证又包括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等,要根据具体症状服用药物才能有效补益身体,否则会适得其反,伤害健康。虽然保健养生没有治疗疾病那样严格的区分,但起码应该将食用者分为偏寒和偏热两类。偏寒的人怕寒喜热,手脚不温,口淡唾液多,大便稀,小便清长,舌苔淡脉细。偏热的人则手足心热,口干苦味,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脉数。如果不分寒热随意用药食物,容易“火上加油”。

3. 忌多多益善

任何补品服用过量都是有害的。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过量摄入参茸类补品可能导致腹胀、食欲不振;过量摄入维生素C可能导致恶心、呕吐和腹泻。

4. 忌凡补必肉

动物性食物确实是补品中的佳品,它们不仅富含营养,而且味道鲜美。但肉类不易消化吸收,长期大量摄入对于胃肠功能已经减退的老年人来说,常常难以承受。同时,肉类消化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副产品”,如过多的脂肪、糖类等物质,常常是心血管疾病、癌症等老年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清淡饮食并不是不补益,尤其是蔬菜类食物更不能忽视。现代营养学观点认为,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富含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

5. 忌以药代食

药物不能代替食物,药补不如食补是一种科学的观念。许多食物本身也具有治疗作用。例如,多吃荠菜可以治疗高血压;多吃萝卜可以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可以补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红枣、扁豆、藕等也都是很好的补品。

6. 忌重“进”轻“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家庭每天都有肉食,每餐都有油腻食物,这些食物代谢后产生的酸性有毒物质需要及时排出体外,然而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很多人排便不规律甚至便秘。所以,养生专家近年来提出了关注“负营养”的健康新理念,重视排便的重要性和通畅性,提倡在进补的同时也应重视及时排便。

7. 忌恒“补”不变

有些人喜欢根据自己的口味专注于某种补品,久而久之演变成“偏食”、“嗜食”,这对健康是不利的。因为药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疗作用,也有一定的副作用,长期食用相同的补品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各个器官的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衰退,需要全面而系统地进行调理,不同的季节对于保健药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是非常必要的,不能一味补下去。

8. 忌越贵越补

“物以稀为贵”,那些昂贵的传统食品如燕窝、鱼翅,并没有特别神奇的食疗作用,而很普通的甘薯、洋葱等食品实际上具有值得重视的食疗价值。此外,多吃相应的食物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不一定要追求高价和稀有的食材。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注重实用和价格适宜是很重要的。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