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健康长寿,因此现代许多人开始关注养生保健,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入手来实现养生的目标。其中最受欢迎的方法之一是按摩特定穴位,只要坚持不懈,就可以延年益寿。以下是与防止心脏病发作相关的6个按摩穴位:
关元穴:
中医认为,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的功效。适用于各种元气亏损的情况。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疾病。现代研究证实,按揉和震颤关元穴主要通过调节内分泌,达到治疗生殖系统疾病的目的。
位置:关元穴位于腹部下部,正中线上,距离脐下3寸,距离耻骨联合上2寸。
主治:各种生殖系统疾病,尤其擅长治疗不孕不育、阳痿、遗精早泄、痛经、月经不调等疾病。
操作方法:按揉法或震颤法。震颤法是将双手叠放在关元穴上,稍加压力,然后快速且小幅度地上下推动叠放的手。操作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随时可以进行。注意不要用力过猛,只需在按揉时感到局部有酸胀感即可。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是保持身体健壮的关键。具有扶正培元、调理阴阳、健脾和胃、通经活络的功效。
主治:一切虚损性疾病,如由营养不良引起的贫血、产后术后、大病初愈、久患消耗性疾病等。是强壮身体,延年益寿的良穴。
位置: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上部,距离犊鼻穴下3寸,距离胫骨前缘1个手指的宽度处。
操作方法:用同侧的拇指按揉或用光滑的木棒按揉,也可以使用艾条灸。由于小腿的皮肤较厚,可以适当用力。但按揉时不要屏气,以免增加血压。操作不限制时间和地点,但要每天坚持按揉才能有效。
内关穴:
内关穴是心包经的"络"穴,古代就是治疗心脏疾病的核心穴位。几乎所有与心脏异常有关的症状都可以使用内关穴进行治疗。
位置:内关穴位于前臂掌面下段,曲泽穴与大陵穴之间,距离大陵穴(腕横纹)上2寸,位于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大多数心脏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冠心病心绞痛、心律不齐等。尤其对预防心梗发作有明显的效果。
操作方法:用对侧手的拇指按揉内关穴,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随时可以进行,以感到酸胀为度。按揉时通常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刺激感从前臂内侧传到心脏,这是较好的刺激效果,但注意不要用力过猛。除了按揉,还可以用三指拿捏法拿捏内关穴处的表皮。
经过一个月的坚持操作,患者会感到呼吸困难、心烦心悸等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
神阙穴:
神阙穴,即肚脐,是人体任脉上的一个重要穴位,也是人体的长寿大穴。神阙是任脉上的阴穴,命门是督脉上的阳穴,二穴相连,代表了人体生命能量的所在之处。
位置:位于命门穴的对应位置,即肚脐的正中部。
作用:神阙穴是人体先天真气的唯一潜藏部位,通过锻炼可以激活人体的胎息,恢复先天真气。经常按压神阙穴可以使人体真气充足,精神饱满,体力充沛,腰部肌肉强壮,面色红润,听力和视力好,延年益寿。
主治:并对腹痛、肠鸣、水肿膨胀、脱肛、中风等症状有独特的疗效。因此,医学界一直视其为治病的关键穴位。
操作方法:
摸腹揉转法:孕妇和生理期女性要慎用此法。每晚睡前,用热手搓热双手,把双手交叠放在脐腹上(双手叠放可以增加按摩的力度,单手力量较小),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旋转按摩腹部,每次旋转72次,然后逆时针方向再旋转72次。旋转的方向可以随意选择,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的次数也没有特别的要求,大致相等就可以。
指压法:孕妇和生理期女性要慎用此法。将手指按在肚脐上,不要有移动的动作,根据自己的舒适程度调节按压的力度。按压时要心平气和,将注意力集中在肚脐上,数自己的呼吸次数,数到100次为止,一天进行一次。当然,也可以用手指按压腹部其他穴位(如天枢、水道、归来、关元穴、气海等)。
拍打法:孕妇和生理期女性要慎用此法。方法:坐姿或仰卧姿势,用左右手掌连续不断地拍打肚脐的位置100-200次。操作时,保持肩部放松,手腕固定或微动,主要以肘关节的前后活动为主。拍打的力量可以由轻到重,然后再由重到轻,反复几次即可。身体健康的人还可以适当增加拍打的次数和力量。此外,拍打时注意放松肩膀,腕部放松,五指并拢。拍打要有节奏,拍打后要迅速提起手来,拍打时要准确一致。拍打肚脐可以起到安神宁心、调和气血、舒肺利肾、通利三焦、畅通经络的作用。
涌泉穴:
涌泉穴是人体少阴肾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也是人体长寿的关键穴位之一。
位置:位于足部前部的凹陷处,第2、3个趾趾缝纹的末端与足底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意义:涌泉穴与人体生命息息相关。涌泉有如山水蓄积,维护中气场,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作用:俗话说:"涌泉常温暖,老人安心坐。"如果每天坚持推搓涌泉穴,老年人就能保持精力旺盛,增强身体素质,提高抗病能力。
主治:推搓涌泉穴可以防治老年性哮喘、腰腿酸软无力、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头晕、头痛、高血压、耳聋、耳鸣、便秘等50多种疾病。
操作方法:
揉按拍打法:在床上坐或盘腿坐,用双拇指推搓足底涌泉穴,来回前后地推搓;或用双手掌轻柔地拍打足底涌泉穴,最好带有温热的感觉。
热水浸泡法:也可以用热盐水浸泡脚底的涌泉穴。水温以能适应自己的皮肤为准,加少量食盐,每天临睡前浸泡15-30分钟。
太溪穴:
太溪穴是足少阴肾经的"输"穴,古代被称为"回阳九穴"之一,主要功效是补肾,明显提高肾脏功能。
位置:太溪穴位于脚内侧,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绝大多数肾脏疾病,如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尤其适用于患有慢性肾病且表现为浮肿、腰腿酸软、全身无力的患者。
操作方法:用对侧手的拇指按揉,也可以使用按摩棒或光滑的木棒按揉,注意力量要柔和,以感到酸胀为度,不要用力过大以免伤害皮肤。对于肾炎患者,按揉后可以显著降低高血压,减少尿蛋白。尽管按摩效果很好,但仍需要配合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