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太极三大禁忌 避走误区保健养生

一个习拳者练习半年以上(每日练习1小时),如果只是把太极拳当作休闲活动而没有明显的健康变化(如控制慢性疾病、改善精神状态),这显然是练拳方法出了问题。这个问题的源头可以从教学两个方面查找,下面主要讨论自身的错误,也就是自己进入了误区。

自身的误区通常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1. 没有脚踏实地,贪求快速进步;2. 心思散乱,没有进入专注的拳境;3. 身心没有放松,或者只是表面放松;4. 身体没有灵活;5. 没有按照意力配合力量的原则;6. 忽视经络的运行;7. 过于注重形态而忽略精神的运用;8. 没有掌握好呼吸;9. 没有将实际训练与体悟结合起来;10. 对太极拳的理论基础知识了解不够,缺乏深入理解。

上述问题的根源有两点。一是将心意过于笼统、模糊,因此无法实施内外三合和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的拳理拳法。二是不重视或不了解经络和穴位的理解与运行,这是导致问题不断出现、多年练习拳法效果差的最大难题。笔者经过探索认为,将心、意、精、气、神分开再结合进行体悟,配合经络和穴位的运动,可以相对顺畅地解决这一难题。

首先我们应了解心、意、精、气、神的内涵,这是“用意”和“循经”的前提。

心:策源地在大脑。心承载着多重任务,包括心境、心地、心态、心绪、心思等。研究太极的人常常使用“心法”这个词,有些拳师甚至认为“太极是什么?心就是太极,太极就是心”。这种说法中的“心”是心、意、神的统称。

意:具有意图和直接现实性,以心为基础,在胸前的十字中心。初学太极时,心的作用较大,需要进行思维、记忆和想象;一旦动作熟练,意识的作用就会增强;然后意识会受到灵气的控制,变得无意识。

精:人体的精华,生命的宝藏。男性的精气存于睾丸(女性存于乳房),道家有“十碗饭养一滴血,十滴血养一滴精,十滴精养一滴髓”的说法。精足、髓实、神充。拳家说,炼精化气是培养基础的功法。

气:可以分为三种。浊气是呼吸中的废气和体内外排出的废气和病气。真气存在于肾中,与生俱来。清气是通过呼吸道或食物进入体内的氧气,练太极强调深层呼吸的目的就是排出废气,吸收新鲜的氧气,保护真气。

神:从佛教的观点来看,神被分为识神、元神和真神。识神指的是个人的经验和感受。元神是纯净和原始的。真神是通常所说的返璞归真的真神,它主宰并调理一切,也是循经合脉的指挥者。练太极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真神(也称为灵神、灵气)。

习拳者要想克服这些问题,就必须处理好心、意、精、气、神与外形动作的关系。下面提供三种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以意行窍,调动经络系统。解决画弧走圈中的内在性、和谐性和协调性问题。窍指的是穴位。人体有近700个穴位、20多条经脉,要把所有的穴位都记住是很难的,但是记住主要的经脉和穴位并不难。首先要记住任督脉的走向,其次要熟悉20个左右的穴位,如劳宫、会阴、涌泉、百会、命门、环跳、阳陵、印堂、仁中、膻中、神阙、中冲、章门、风门、冲门、曲池、玉枕、夹脊、委中、气海、肩井等。这些穴位中包含了拳家所说的“十八丹田”。在运动过程中,以意引导劳宫、玄英、十宣、合谷、中冲等穴位,整个手臂的运动状态会得到改善,从而提高太极运动的水平。穴位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总是与经络系统相连,与血管、筋脉、气路和髓路网相连。主要的穴位是经络运行的关键点和转换点,也是骨骼运动的敏感点。因此,以意行窍有助于放松肌肉和骨骼。如果习拳者只关注放松身体而忽视身体的穴位关窍,实际上是不能真正放松的,即使有些放松也只停留在表面,进而影响拳术水平。

二、以意行气,处理好心意精气神的关系。心负责发布命令,意负责执行命令,精通过筋、骨、肌肉实现命令,气在润化命令并使其传递到末梢。神则是运筹帷幄、决策指挥的角色。这五者不能相互替代。如果意取代了神的作用,身体会感到疲倦,拳术缺乏轻灵。如果心代替了意的作用,拳术的状态就不会清静。神是决策者,可以看作是整个拳术的总指挥。就像一个乐队指挥如果去拉小提琴,交响乐队还能奏出好的音乐吗?

神应该始终保持安静、休眠和半休眠状态,但它对整体运动起着密切的监测和调控作用,并且轻而易举。当拳势需要整合、协调、平衡和稳定时,神会轻描淡写地操纵,进行毫不费力、不费神的调整。具体的操作由“意”来完成。这种意识也并不是全部意识,只是一半的意识(另一半是休息)。意识的目标是引导气的运行,通过气的运动来运转手、身、眼、腿和腰。这样的太极运动,任务明确而协调,心、意、精、气、神融为一体,运动必然协调而自然,不僵不拙。

三、以肾引领上中下“六球”的关系。所谓的上中下“六球”指的是眼球、肾球、睾丸(女性为乳房),它们分别对应着身体的末端、中间和根部。眼球对应双手和双脚,肾球对应双肘和双膝,睾丸(乳房)对应双肩和双胯。

通常情况下,眼球的开闭带动双手左右运动和开合的远近,肾球的转动带动双肘和双膝的开合和转动,睾丸(乳房)的运动带动双肩和双胯的起伏运动。太极运动离不开六球的动作。问题的关键在于“意为先”,还有主从的问题。能否做到“意为先”关系到六球的运动。而六球是主从关系的,肾是中间环节,只要掌握好肾的地位,六球就会协调起来。如果忘记了主从关系或者关系错位,训练效果会很差甚至有害。这也是经典拳论中一再强调腰为主宰、丹田为辅助的根本原因。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习者应该反复体会其中的玄妙。

下面以简式太极拳中的右蹬脚为例,综合说明上述三种方法的应用。

动作要领如下:1. 双手交叉向两侧分开画圆弧,手掌斜向下;同时左脚前踏,重心前移,右脚蹬直成左弓步,注视前方。2. 双手从外向内画弧,交叉合抱于胸前,右脚靠拢左脚,脚尖着地,目视右前方。3. 双臂平举,右腿蹬出。

在运用这三种方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手心的劳宫就像虚拢小气球一样,手的开合始终与劳宫穴和十指的结合相互呼应,同时与脚底的涌泉穴相呼应。2.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在百会和丹田之间保持一条直线,百会点上顶。3. 在动手、动脚的时候,先要有眼球的运动意识,动肘、动膝的时候,先要有肾的运动意识,动肩、动胯的时候,先要有睾丸(乳房)的运动意识。蹬脚时要引导右睾丸(乳房)运动,并伴随着飞扬。4. 双手合于胸前时吸气,开开时呼气;脚提起时吸气,蹬出时呼气。呼吸要自然、深、缓、均匀、细、长。5. 心、意、精、气、神各司其职,神决策自如,心放松安闲,意引导呼吸,气自然运行身体,精充盈于体内,相互自动配合。6. 每次运动必须按照经络和穴位进行。在右蹬脚动作中,手部的三阴三阳、脚部的三阴三阳都有运行路径。

通过这样简单的右蹬脚动作,综合运用上述三种方法,可以实现动静结合、阴阳虚实的平衡,实现经络的运行,实现虚静和空灵。完成这个动作快则十几秒慢则一两分钟,其中的拳味和拳趣得以展现。通过这样的练习,又如何没有健康的效果呢?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