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是一种中国特有的健身术,旨在通过自我心身锻炼来保持健康、预防疾病、延年益寿。

中医将致病因素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内因”,主要指精神情绪的变动,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正常的情绪活动不会导致疾病,但强烈的情绪变化可能导致心身失调,引发心身疾病。因此,心身疾病是气功的第一类适应症。气功锻炼可以对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糖尿病等疾病产生积极的疗效,并巩固疗效、预防复发。
第二类致病因素是“外因”,包括风、寒、暑、燥、湿、火等六种气候因素以及疫疠(传染病)。
第三类是“不内外因”,主要包括饮食起居和劳累等生活方式。

对于后两类因素引起的机体功能失调和疾病,气功也具有一定的疗效。致病因素在机体正气虚弱的情况下才会起作用,因此气功锻炼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培育正气,维持机体功能的协调,并预防和治疗由后两类因素引起的疾病。
一些器质性疾病的患者常常伴有紧张、忧愁等情绪变化,通过气功锻炼也可以改善患者的情绪障碍,并通过心理-生理-形态反应链来修复病变。因此,对于器质性病变的患者,气功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总之,气功疗法可以根据情况分别对心理障碍、功能失调和某些器质性病变发挥作用,但并不像有些人宣传的那样,可以迅速治愈各种疾病。气功需要长期坚持练习。对于重病或久病的患者,在初接触气功时可能无法熟练掌握功法,此时可以将气功作为辅助治疗手段,等患者熟练掌握后逐渐确定气功在治疗中的地位。

初学气功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首先,初学者要正确理解气功。气功是一种需要长期坚持的自我心身锻炼方法,学习气功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不能错误地认为气功可以包治百病,并因此完全放弃其他治疗手段。气功有其适应症,也有其局限性。有的病可以以气功为主,有的病只能以气功为辅。在练功过程中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对练功中遇到的困难要有思想准备,并积极解决问题。
其次,应找合格的气功医师指导学习。这样可以避免走弯路。没有指导的话,即使练功时间很长,也可能收效甚微。此外,有指导可以防止偏差或练功过度等问题。如果无法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可以书面与相关气功医疗单位联系,以函授方式进行指导,但一定要仔细理解练功要领,并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
另外,初学者应根据自己的疾病种类和病情选择适合自己的功法,进行辩证施功,才能快速见效。各功法都有相应的适应症,选择正确的功法可以事半功倍。例如,病重的老年人可以选择卧功、坐功,病轻者可以选择站立、行走的功法,老年人可以选择养气功,对于不同内脏的病变,也可以选择相应的加强内脏功能锻炼的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