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的14个习俗,开门炮仗拜神吃斋

大年初一的习俗多,你知道有哪些呢?大年初一的习俗包括放开门炮仗、拜年、占岁、聚财等。然而在大年初一这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下面为您介绍大年初一的14个习俗。

1、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放三枚叫“连中三元”;放四枚叫“福禄寿禧”;放五枚叫“五福临门”;放六枚叫“六六大顺”……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人人见面互道一声“新年好”,也正式开始了新的一年。

2、拜神

同时正月初一也是拜神的日子,有宗教信仰的朋友可以去庙里烧香祈福,以保一年的顺利平安。正月初一这天,广州街坊会凌晨祭祖拜神,起床焚香、放炮仗,意为“抢春”。海口人初一拜神祭祖也是讲究的,先摆好酒和茶,事先要准备好鸡、鸡血、鱿鱼、猪肉等食物,鸡血要摆放在鸡身上。给祖先像上三炷香后就可以开始祭祖了。祭祖完后,红红火火新的一年就开始了。

3、吃斋

吃过年三十的大鱼大肉后,初一当天全家人要吃素食。“斋”与“灾”同音,而吃斋也意味着“吃灾”,将新的一年中的各种灾难全部“吃掉”,保佑一家人平安。午饭时吃斋,用粉丝、腐竹、发菜、冬菇等煮一锅“罗汉斋”,寓意这年该吃的素菜都在这天吃完,往后就可以大鱼大肉了,祈求来年顺利,所以有“年初一吃斋,胜过吃一年斋”的说法。

4、饮屠苏酒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开始,但是饮屠苏酒却相反,是从最年少的开始。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

5、吃年糕

大年初一吃年糕是中国人的传统,寓意着“节节高”。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6、吃饺子

除夕和大年初一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但现在也有不少南方人加入到吃饺子的行列中。在除夕时吃饺子,寓意着“更年交子”(来年交好运);大年初一吃饺子则是为了一年交好运。

7、吃汤圆

大年初一的早餐汤圆有着特殊的意义,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团圆美满。大年初一这天,汤圆不叫“汤圆”,叫“元宝”,吃汤圆也不叫“吃汤圆”,叫“得元宝”。因为在家乡话中,经常把“闯祸”称为“闯了‘汤圆’子”。

8、吃面条

长面,也叫长寿面,大年初一吃长寿面,寓意着“年年长久”,预祝寿长百年。不少老年人仍然保持着这样的风俗。

9、喝“元宝茶”

浙江绍兴人有大年初一上茶楼喝“元宝茶”的习俗。所谓“元宝茶”,一方面是用比平常好一些的茶叶,另一方面在家里的茶缸中添加一颗“金橘”或“青橄榄”来代表“元宝”,象征新年“元宝进门,发财致富”。同时,茶缸上贴了一只用红纸剪成的“元宝”,寓意“招财进宝”。

10、喝鸡汤

大年初一喝鸡汤,象征“平安”。另外,家中的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寓意“新年抓财”。

11、拜年

春节的重要活动之一,就是到亲友家和邻居家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拜年是中国民间传统习俗的一种方式,人们通过拜年来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拜年通常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接受拜年后,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给晚辈。拜完家里的长辈后,人们外出拜年。

12、占岁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年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的年成。这种说法最早见于东汉时期东方朔的《岁占》。据说初一至初十的天气如果晴朗,所主吉物会繁育;如果阴雨天气,则所主之物会不昌盛。后来人们认为初一至初十的天气清朗、无雪无风是吉利的。占岁的习俗由此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例如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

13、给压岁钱

过年给孩子一些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民俗。压岁钱代表长辈对晚辈的祈福和祝福。在中国,关于压岁钱的来由,民间曾有一些流传甚广的故事。例如古时候有一个身黑手白的妖精,叫做“祟”,每年除夕会出来祸害小孩。为了避邪,人们点亮灯火整夜不睡,并把铜钱放在孩子枕边,这就是“守祟”、“压祟”,后来又被称为“守岁”、“压岁”。

14、不杀生,不扫除

每逢过年,都有很多约定俗成的习惯要遵守,俗称年禁。正月是一年之始,人们把它看作是新一年运程的兆示期,所以在过年时有很多“禁忌”。例如大年初一禁止杀生,因为杀生被认为会引发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的发生。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扫帚会扫走运气和财富。如果非要清扫地面,必须从外向内扫。在新年期间也不能打破家具,打破家具被视为破产的预示,必须尽快说出“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等祝福话语。

大年初一有很多禁忌:不能挑水(除夕那天得把水缸挑满)、不能扫地(即使爆竹纸、果壳纸屑撒满地,也不能扫,说是把“财神”给扫走了)、不能相互骂人、不能打架、不能打破器皿(意为“和和气气”),见面必须说吉利的新年祝福话语。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