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前后进入了连绵阴雨的梅雨季节,空气潮湿,天气湿热,诸多传染病便会“趁虚而入”,家长在照顾宝宝的时候,不得不提高警惕……

端午节前后,进入了芒种时期,虽然是梅雨季节的末尾,但雨量和气温变化却是整个梅雨季节里最难预测的。而且天气非常闷热、气温升高,会让人感到闷热不适,对宝宝而言尤甚。
进入夏季后,天气变得干燥,太阳直射的热度也逐渐增加。这种持续上升的气压也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如果不及时更换夏季服装,宝宝可能会出现痱子。此外,夏至的季节里,暑气上涌,内泛入心,加上气温升高,容易导致身体感到懒乏。尤其是处于成长期的宝宝,更容易感到四肢无力、倦怠不振。因此,在夏季,家长不仅要注意闷热的天气对宝宝的影响,还要鼓励宝宝多参加锻炼,让宝宝多出汗、多流汗,这样才能保持宝宝体内的新陈代谢适度运作。如果因担心宝宝受伤而不让他参加锻炼,或者宠爱宝宝让他懒在家里,不仅不利于宝宝身体强健、体质下降,还会阻碍宝宝正常排汗,进而影响宝宝体内的水液平衡。
治未病胜于治已病
由于湿气、闷热等原因,如果宝宝的身体防线有所缺漏,一些季节性传染病就会乘虚而入,比如中暑。此外,腮腺炎、水痘等传染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危及生命。因此,家长不得不提高警惕。
腮腺炎是小儿在春夏两季里最常见、也最危险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并发症往往多发于儿童。
中医本身并无腮腺这个部位,也没有腮腺炎这个说法,但对腮腺炎的研究却是始于唐朝。腮腺炎亦俗称“猪头肥”,指严重的腮腺炎患儿因头部肿胀而出现这样的说法。清代医学家叶天士将腮腺炎的特征归结于温毒在体表,引起胆热犯胃,气血郁滞,并举了退热未消、腮肿依然存在的病例。他对腮腺炎的预防也提出了许多建议,其中最有名的是“拒外毒而清内毒,收卫气而强元气”的说法。在病毒流行时期,要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外毒侵入宝宝体内,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吃清热解毒的食物,将体内的内毒排出。同时,收卫气指的是调和营卫,构建对病毒的防御系统;强元气指的是多锻炼以增强体质。通过双管齐下,既远离传染源又增强体质,自然就不用担心流行性腮腺炎的侵袭。
其他一些传染病,比如水痘,也可以通过远离传染源和增强体质来防患于未然。对于做父母的来说,宝宝的“治未病胜于治已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了。这包括未患病之前做好预防工作、已患病时注意防止病情恶化、病变发生之前想好可以采取的应急措施等。这就要求父母们不仅要治病,还要预防病。不仅要预防病,还要注意阻止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尚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紧急救治方法。只有这样,作为父母才能有效掌握宝宝的身体状况,尤其是在流行性和突发性疾病的情况下,可以主动保护宝宝的身体健康。
家长们应时刻留意宝宝的身体情况,并为他们提供足够的保护和支持,这样才能在各个季节中将病毒阻挡在大门之外。

不要忽视心理调养
在芒种和夏至的季节,由于天气闷热,容易使人心神不安。尤其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宝宝来说,更容易烦躁不安、容易哭闹。这些也会使家长感到不安,而对宝宝的情绪不佳可能导致恶性循环。因此,在闷热的天气里,家长应根据季节和气候的特点,从心理上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态,使自己和宝宝保持良好的心态。因为烦闷、恼怒、忧郁、倦怠等消极的情绪不仅会影响自己和孩子的精神状态,过度的消极情绪也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只有让自己和宝宝的心情保持轻松愉快,才能使气机通畅,顺利排泄。
居家养护需要有所调整
在孩子的起居方面,要注意晚睡早起和适当接受阳光照射,以适应阳气的充盛,有助于气血的运行和振奋精神。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阳光的照射有益于升发阳气,但过度的阳光直射会导致宝宝中暑。
夏季白天长,夜晚短,中午给宝宝小憩可以帮助恢复疲劳,有益于健康。但是不宜长时间午睡,一方面是为了不影响晚上正常的睡眠,另一方面过长的午睡会导致宝宝阳热不散发,体内湿热堆积过久可能引发疾病。
芒种过后,正午天气炎热,宝宝容易出汗。因此夏季要经常给孩子洗澡,这样可以使皮肤松弛,体内的湿热也容易排泄。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在出汗后立即洗澡。另外,衣物要勤洗勤换,不要穿未干透的衣服。吸收了足够阳光的衣物对宝宝的身体也有治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