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宜养心 中医夏季养生的独

    中医强调"四时养生",因此夏季也有自己的"独门秘方"。在夏季,与养生最相关的脏腑是心,因此夏季应该注重养心。

中医认为,心与夏天的关系最密切。如果我们想要健康长寿,就应该与天时相顺应。那么在夏季,我们应该如何养心呢?本期,记者邀请了2名中医专家来讨论。

午休有助于身体平衡

记者:中医认为,夏季最好要午休,即使没有午睡习惯的人也应该休息一会儿,为什么呢?

麦燕芳:最近刚过了夏至,夏至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期。俗话说"夏至—阴生",意思是尽管天气炎热,但阴气已经开始生长。因此,从夏至开始,我们应该重视午休。午休可以弥补晚上睡眠的不足,有助于身体的阴阳平衡。

李星:夏季中午气温较高,午睡可以降低脑溢血和冠心病的发病率。睡眠应该遵循晚睡早起的原则,每天保持大约7个小时的睡眠是最好的。

此外,在夏至之后,一些人可能会出现全身困倦、乏力以及头痛头晕的症状,严重的情况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这是因为这个时节气温高,人体只能通过排汗来散热,这会导致体内水分大量流失。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就会导致人体血容量减少,大脑供血不足,进而引发头痛和头晕。

适量出汗有益于养心

记者:夏季如何通过自然方式养心?

麦燕芳:夏季养心应该适量出汗。因为汗液是心脏的液体,出汗过程实际上是身体内阳气蒸发阴液,通过毛孔达到体表的一个过程。适量出汗是身体阳气顺畅、液体充足的表现。因此,我们可以多进行一些有氧运动。

李星:夏天出汗是正常的,尤其是运动后。但是很多人在夏天长时间处于空调等"清凉"环境中,几乎不出汗,这对健康有很多危害。一方面,不出汗会导致心阳和心脉失调,身体的阴阳失衡,同时也会引发各种问题;另一方面,夏季多雨,尤其是当前正在经历汛期,气候潮湿闷热,人体湿气重,如果不出汗就无法将湿气排出体外,这也会埋下很多健康隐患。因此,在夏天,摇动蒲扇是最好的降温方法。

麦燕芳:虽然出汗有益于养心,但并不意味着汗流浃背越多越好。过度出汗会损伤心阴,消耗心阳。因此,夏季养生不建议大量出汗,运动也不应该过量,尤其是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以及年老体弱的人群。适当的运动有助于阳气顺畅,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在河边、公园等空气新鲜的地方。同时,运动后不应立即洗冷水澡,这会导致原本应该散发出去的阳气滞留在体内,对健康不利。

饮食应解暑补液

记者:夏季的饮食一直是市民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呢?

麦燕芳:夏至之后,阳气向外发散,出汗较多,容易导致内寒外热的情况。这段时间,如果经常吃生冷食物,很容易伤害阳气,因此饮食应温而不宜凉,否则会伤害脾胃,导致呕吐和腹泻。

很多人喜欢在夏天喝绿豆汤,确实能解渴消暑,但不要喝冰镇的。夏季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的情况,所以食物应该具有健脾利湿的功能。饮食宜清淡,多吃冬瓜和丝瓜,不要食用过多油腻的食物。

李星:还有一点,苦味食物可以壮心气。但是夏季的心火本来就很旺盛,如果吃太多苦味食物,会导致心神更容易涣散,还可能引起胃部不适,出现恶心、呕吐或腹泻等副作用。因此,夏天适度"吃苦"即可,可以选择一些辛味食物,如萝卜、葱白、姜、蒜等,有助于补益肺气和活血化湿,还可以适当食用酸味食物以固表,预防过度出汗,消耗心气。

因此,夏至养生的原则可以总结为:晚睡早起、清淡饮食、适量午休、有氧运动。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