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发生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而今年的大暑是在22日,这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也是疾病的高发期。在这个时节我们需要注意养生防病,那么三伏天养生我们该注意什么呢?需要预防哪些疾病呢?接下来就跟随小编一起去看一看。
1、防伤湿:
三伏正值古称长夏季节,此时降雨不断,水分上腾,湿气充斥,空气湿度之大乃全年之最。湿易伤脾,且易与暑热相兼为患。湿热交蒸,常使人感到头昏身重、胸中烦闷不适、四肢无力、食欲不振;湿热下注,可致肠炎、痢疾等。
此时要格外注意饮食,不宜大量食用生冷及油腻食物,可在粥食中加入扁豆、薏苡仁等健脾利湿的食材,并注意饮食卫生,严防“病从口入”。
2、防受凉:
在酷暑难当的夏天,人体毛孔开放,汗水不断流出,阳气散失,阴寒之气容易侵袭。因此,伏天既要防止“阳暑”,也要防止“阴暑”。古人说,“夏不欲穷凉”,过度追求凉爽可导致“热伤风”,而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在受寒后病情常常加重。伏天应避免长时间处于冷空调的环境中,不宜过度吹风或直接吹风扇。
淋雨后要及时更换干衣服,注意保暖。电风扇不要开得过大、过猛或对人直吹,冷气调节不要过低,室内外温差不要过大,老年人不宜长时间待在冷气环境中。晚上睡觉时,应关闭电风扇和冷气,并盖好腹部。
3、防中暑:
伏天是阳气最旺盛的时期,一些体温调节功能较差的人在高温环境中容易中暑。因此,要注意不要在太阳下暴晒,避免在强烈的阳光下外出,不要进行剧烈运动,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应该少量多次补充水分,可以选择淡盐水、绿茶、绿豆汤和其他清凉饮料。
如果出现头晕、心悸、恶心、呕吐等中暑症状的先兆,应立即前往阴凉处,解开衣物,用冷毛巾敷在头部,并饮用清凉饮料,可以服用人丹或十滴水。如果体弱多病者或老年人中暑,应立即送医院抢救。
4、防“火”:
三伏天,外湿侵入体内,使体内水湿困扰脾胃,导致消化功能受阻。而暑湿对脾胃非常不利,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吃一些能够祛暑化湿,有利于脾胃的食物,比如冬瓜、黄瓜、绿豆、赤小豆、薏米等。此外,夏季饮食还应注意多吃一些具有清热降火作用的食物,比如苦瓜、西红柿等性凉、清热的蔬果。
很多人夏天休息不好,睡眠质量较低。这常常是因为三伏天容易让人产生内火,表现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和失眠等症状。在情绪调节方面,保持开心愉快的心情有助于缓解压力,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因此,夏季养生的重点是保持“心静”,如同俗话说的“心静自然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