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养生全攻略 调起居解秋乏保阴气

处暑节气已经到了,意味着夏天的炎热逐渐消退,但天气仍未真正凉爽,下午的炎热与暑夏时相差无几,这就是所谓的“秋老虎,毒如虎”。因此,在这个时候尤其需要注意保健身体,以免被“秋老虎”伤害。那么,如何在处暑节气中养生呢?下面给大家介绍处暑养生全攻略,让你健康过秋。

处暑注意事项

1、调整起居时间,增加睡眠时间

暑气逐渐转凉,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也随之转换。因此,从养生的角度来看,此时起居作息应做相应调整。

增加一小时的睡眠时间,并保证高质量的午休,可以让人保持精神,也有助于在冬天来临之前保存能量、养精蓄锐。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的气血会出现阴阳俱亏的状态,导致白天没精神,晚上睡不着的情况。因此,在晚上尽量早点入睡,并养成午休的习惯,即使不想睡觉,闭目养神也是很好的。

现代研究发现,凌晨0至4点是人体各器官功能最低的时间段;中午12至13点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统计数据显示,午休可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因此,午休不仅有防病保健的作用,也符合养生原则。对于年轻人来说,充足的睡眠可以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以减少“秋困”的发生。

2、防治秋燥,注意补充津液

中医认为,秋季是“多事之秋”,气候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从立秋到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且常有秋雨,湿气重,天气以湿热为主。因此,有“秋老虎”之说。白露之后,秋雨逐渐减少,天气开始干燥,日夜温差大,稍有不慎就容易感冒,旧病也容易复发。

每年初秋,中医门诊的患者都会增加,其中不少是气虚寒底体质的人,表现为咳嗽、疲倦、多汗、易感冒、鼻炎、咽炎、胃痛、大便不调等症状。入秋后,雨水减少、湿度降低,容易引发咳嗽。很多人到了秋天就开始不停咳嗽,这往往是外燥所致,外燥来源于外感燥邪,常伴有感冒、咳嗽等症状。初秋的天气通常比较燥热,表现为头痛、身热、干咳无痰、呼吸不畅、心烦口渴、舌干无苔。

此时应多喝水,补充津液。除了多喝开水、淡茶、豆浆等饮料以保持水分,保持室内湿度也很重要。最简单的方法是在家中种些花或养鱼,或者在地上撒水,或用湿拖把擦地等。很多家庭每天都会开几个小时的空调,这会加重秋燥。如果在干燥的空调房中待的时间过长,津液会受到更大的损伤,引起皮肤干燥、舌干无津、毛发干燥、大便干结、口鼻干燥、胸痛干咳、痰少等症状。

3、适量运动保养阴气

秋季养生要“收、养”为主要原则,其中运动也应遵循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特别是体质虚弱者,以防出汗过多,导致阳气耗损。

登山是秋季户外运动的好选择。登山可以增强人体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功能,增加肺活量和心脏收缩力,对哮喘等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还可以降低血糖,增加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爬山时,温度变化明显,可使人的体温调节机制处于紧张状态,增强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此外,处暑后郊游登山还可以吸收更多负氧离子,对神经系统有良好的营养和调节安抚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登山是一种负重运动,膝关节承受了整个身体的重量,尤其是在登上一级台阶时,关节还未伸直时就继续登下一级台阶,膝关节一直处于半屈状态,增加了关节的负担。患有骨关节炎的患者不适宜进行此运动;体质较弱的人也不宜过于强调登山的保健效果。

处暑时要“去”三“去”

去火

当前天气依然炎热,由于饮食不节、加班熬夜、精神压力大等原因,很容易出现上火症状,如口舌生疮。

现在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面部会出现或多或少的痘痘。那么你知道应该怎么办吗?其实平时可以多吃一些苦味食物,如苦瓜,并多喝水、多喝汤,补充水分。此外,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也能缓解火气。

去燥

处暑时节,天气逐渐干燥,因此要多食用滋阴润燥的食物,尽量少吃辛辣食物,多吃酸性食物以增加肝脏功能,少吃或不吃西瓜等寒凉水果,而多吃一些秋季水果。当然,去燥也需要多喝水,少食辛辣、煎炸等热性食物,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和葱等。

去湿

处暑到来的前后,空气中湿热是很让人难受的。在这个时候,温补脾胃是最好的去湿方法。可以多吃一些胡萝卜、淮山药、莲子、茨实、猪肚以及一些谷物类食物。同时,不要忘了适量运动!

处暑时要吃什么

1、清热安神,通过饮食调理

“病从口入”,饮食与疾病密切相关。

处暑过后,早晚温差开始明显,肠胃不能承受突然的冷热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抵抗力和适应能力降低,这时候容易出现一些肠胃问题,慢性肠胃病患者常常会出现胃酸返流、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

加上饮食不当,这些不适会进一步加重,因此在饮食上一定要慎重。

从养生的角度来看,处暑季节适宜食用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和奶类产品,但一次不要食用过多,要做到少食多餐。

同时,随着天气逐渐干燥,人体肺经开始主导,此时可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防止燥邪伤害。如梨、冰糖、银耳、沙参、鸭子等养阴生津的食物,或黄芪、党参、乌贼、甲鱼等能增强体力的食物。

多吃蔬果可以生津润燥、消热通便,也能补充人体津液。应减少或不吃油炸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会加重秋燥。

2、养护脾胃,祛湿为关键

虽然处暑后进入秋天,但气温尚未真正凉爽,依然有桑拿和雷雨天气,天气闷热。因此,近期还应注意防暑祛湿,养护脾胃,夜间不要贪凉,不要多吃冷饮,以预防胃肠道疾病。因为胃不喜欢湿气和寒冷。

经过一个夏天的“煎熬”,许多人的脾胃功能较弱,食欲不旺盛。因此,在饮食上不要吃口味太重的食物,也不要暴饮暴食,少吃过凉的食物和难消化的食物。现在天气依然湿热,比较适合吃些健脾祛湿养胃的食物,如赤小豆、薏仁米、莲子、扁豆、冬瓜,也可以适量食用茯苓等。

许多人在夏天食欲较差,食欲会渐渐恢复,因此不知不觉会开始吃好的——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就是要吃肉。一些中老年人还讲究“贴秋膘”。然而,中医养生专家提醒大家不要急于贴秋膘。因为此时人体的胃肠功能还比较弱,还没有调理过来。这个时期,还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多吃蔬菜、水果、谷物、豆类、薯类、食用菌类等食物,少吃高热量、难消化的肉类。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