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的功效和用途
紫苏叶
根据中医理论,紫苏叶性味辛、温,归肺、脾经,具有解表散寒、行气宽中的功效。紫苏具有辛香温散的特性,能够发散风寒、宽中行血。因此,它对于感觉风寒、湿滞症状特别适用。
药理研究显示,紫苏叶可以扩张皮肤血管,刺激汗腺产生汗液,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在夏季容易受暑湿侵袭,导致肢体沉重、胸脘闷满、食欲不振等不适,常食紫苏叶可以解表散寒,芳香化湿,增强身体健康。夏天气候炎热,人们常常使用空调、电扇,或饮用冷饮,此时食用紫苏叶可以温中暖胃,解表散寒,预防空调病、肠胃感冒、胃部冷痛等。
古人常将苏叶与其他食物搭配制作美味又健康的食品。例如,将新鲜的苏叶用开水汆烫后沾上豆酱食用,可以增加口感和防病功能;将嫩苏叶切丝加入冬瓜汤中食用,可以消暑开胃;在炖鱼或煮蟹时加入苏叶,可以镇咳止痛;苏叶还可以与土豆丝凉拌、和米饭一起蒸馒头或者豆片一起煮,增添风味。在我国民间,紫苏也被用作天然防腐剂。将鲜苏叶包裹鱼、肉等易腐食物,放置于通风的室内,可以保持4-5天的新鲜状态。古代人们还常将苏叶制作成茶饮料,长期饮用紫苏茶可以解毒健胃。在宋仁宗时期,苏叶茶被宫廷的医官院评为“第一茶饮品”。
此外,干紫苏还可以用来制作酱菜,现在民间制作酱菜时仍然会加入紫苏以去腥和防腐。在制作泡菜时,可以放一些紫苏叶,使泡菜更加香味四溢。
紫苏梗
紫苏梗的味道辛、甘,性微温,具有理气宽中、安胎的功效。如果胃脘胀闷、食欲不振,可以将紫苏梗与陈皮、茯苓、鸡内金等配料一起制作药膳食用。对于胎儿动作不安或孕妇患有呕吐等症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紫苏梗与紫苏叶、陈皮等药材制作药膳食用。
紫苏子
紫苏子,又称为苏子、炒苏子、黑苏子,是紫苏的成熟果实,可以生食或炒熟食用。中医认为,苏子性味辛、温,归肺经,具有降气消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功效,适用于痰壅气逆、咳嗽气喘、肠燥便秘等症状。紫苏子不仅可以通便,还可以缓解喘息。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患者在咳嗽、便秘时,紫苏子可以起到多重效果。此外,还有一种白苏子,颜色呈灰白色,颗粒较大,味道略淡,功效与紫苏子相同,但稍逊一些。
现代研究证明,紫苏具有扩张皮肤血管、刺激汗腺神经产生汗液、减少支气管分泌物并增加胃肠蠕动的功能。此外,紫苏中富含铁和维生素C,对于预防贫血非常有效。紫苏子具有抗癌作用,可以显著抑制化学致癌物的发病率,减少肿瘤的重量和体积,并延缓肿瘤的出现。
紫苏子中的α-亚麻酸可以明显降低较高的三酰甘油含量,抑制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并且能够抑制血小板和血清素的游离基,从而抑制血栓疾病的发生,具有抗血栓的作用。另外,α-亚油酸主要以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形式存在于人体内,它是大脑神经系统的基本成分之一。因此,研究人员认为经常食用紫苏子可以提高记忆力和视觉功能。
服用紫苏的禁忌
尽管紫苏具有许多功效,但也有一些禁忌要注意。例如,将紫苏叶与鲫鱼一起食用后容易引发生毒疮。长期食用紫苏可能导致脾胃虚寒者出现滑泄症状,气虚、阴虚的人群应避免食用紫苏。
紫苏属于属于辛温的食物,对于有风热感冒的人(典型症状为发热重、畏寒重、大汗、口渴等),尤其是热症较重的人,不宜食用;对于气虚表虚的人,常感到倦怠无力、容易感冒、发热出汗的人也不适合食用紫苏。
此外,不应食用过量的紫苏叶,因为紫苏叶中含有大量草酸。草酸与人体内的钙和锌结合后会生成草酸钙和草酸锌,在体内过多沉积会损害神经、消化系统和造血功能。因此,即使是好东西也不能过量食用。此外,紫苏中含有挥发性成分,所以不应长时间煎煮。紫苏还具有一定的升血糖作用,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谨慎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