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饮食应注意什么 忌酸宜温避“发物”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24节气中的一个节气。清明节在传统的节日里就是扫墓祭祖,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在清明节前后我们也需要注意养生保健,小编整理了关于清明节的养生大全,包括清明节如何养生,清明节吃什么,清明节要预防哪些疾病,以及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踏青,防止湿寒侵袭

《历书》曰:“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一到,气温明显升高,雨量增多,空气湿度增大,百花齐放,春意盎然,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机。然而中医认为,“风为阳邪,其性开泄”, 春风容易导致风寒入侵,加上清明多雨,湿气较之前会有所加重。在“风”和“湿” 共同作用下,容易引发感冒、风湿、肩周炎等病痛。因此,清明节要特别注意防止湿寒侵袭。

建议外出踏青的市民穿衣要轻便保暖为主,可以准备一件可以随时穿脱的轻薄外套,以便及时调整衣物。容易出汗的市民最好随身携带一条小手帕或毛巾用来擦汗,以免吸入“风邪”。

饮食忌酸宜温避“发物”

在饮食方面,清明节气期间除了以清补为主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饮食原则。

忌酸。因为人体内的肝气会随着春天而日盛,肝气在暮春之际的清明期间可以达到顶峰。此时如果肝气过于旺盛反而容易损伤脾胃。而肝在五味中对应的是“酸”,此时如果再多吃酸性食物,就会不利于脾胃功能,影响消化吸收。因此,市民应少吃羊肉、狗肉、鹌鹑、炒花生、炒瓜子、海鱼、虾、螃蟹等酸性食物。

宜温。由于清明节气雨水多,湿气较重,因此在饮食上要选择一些温胃祛湿的食物,如白菜、萝卜、芋头等。

避免食用“发物”。所谓“发物”是指容易导致风寒、产生痰湿、助长炎症等不良反应的食物。此时正值哮喘等慢性疾病易复发的时节,因此,有慢性疾病的市民要避免食用含有高蛋白质的海产品、咸菜、笋类、羊肉、公鸡等食物。

祭祖扫墓注意身心健康

在中国,清明节更多地承载着人们祭祀先烈,缅怀先人的民俗意义。许多外出打工的人在清明节前后都会特地赶回老家扫墓祭祖。

但是由于清明节假期较短,长途跋涉、奔波劳累,可能导致身体疲劳,影响假期后的正常工作。此外,扫墓时容易触发人们的情绪,累积悲伤、抑郁等负面情绪,不利于身心健康。

因此,市民在扫墓时要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避免长时间的劳累和伤神。尤其要关心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家属的情绪,及时开导,避免因过于悲伤或激动而诱发疾病。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