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24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是秋季6个节气中的第1个。它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公历8月7日左右,太阳黄经为135°,斗指申位(西南方向)。立也表示开始,立秋标志着从这一天开始,将进入秋天,因此被称为立秋。
立秋时,早晚虽然会有些凉意,但中午依然很热。因此,在立秋之后仍需注意避热纳凉,保持早睡早起的习惯。
《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中医讲究“天人相应”,立秋后,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人们应当开始做好养阳气的准备。专家提醒,秋季养生包括饮食起居、运动锻炼和精神情志,都要以“养”和“收”为原则。起居宜早睡早起,饮食需少辛多酸,锻炼宜轻松平缓,精神需安神养气。
夏秋之交病候有哪些特点?
立秋到秋分之间,属于“入地户”,气候由阳转阴,天气渐凉,白天渐短,夜晚渐长。气候由热转凉,大地逐渐进入收藏状态。因此,从立秋起,应开始养阳。
第一,人体气血也开始逐渐内收,呼吸、心跳变慢,新陈代谢减慢,以适应与自然相应,脏气开始内藏。所以从立秋起,要开始养收。
第二,夏秋之交,天气忽冷忽热,湿气不调,寒温难定,阴阳气交不稳定,容易生病,所以要做好保养。
第三,养生原则包括早卧早起,多做深呼吸,多吃润肺生津的食物。
饮食调养:“少辛多酸”慎进补
立秋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时期,万物成熟收获,人体阴阳代谢由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立秋时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时候。根据这一节气的特点,我们可以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补充夏季的消耗,但要避免“乱补”。
立秋过后,很多“苦夏”或夏天食欲较差的人,食欲逐渐好转,因此开始主动或被动地增加食量,贴秋膘。而一些老人则注重主动贴秋膘。然而,专家提醒,不要急于贴秋膘。因为此时人的胃肠功能较弱,还没有调理过来。如果吃太多的肉类等高蛋白食品,会增加肠胃负担,影响胃肠功能。因此,吃肉要适量,最好等天气真正凉下来后再多吃肉。那些患有胃肠道疾病、高血脂、慢性中风等疾病的人,不宜过多摄入肉食。
立秋进补的原则是“少辛多酸”,尽量少吃辛味食物,如葱、姜、蒜、韭菜、辣椒等,也要避免辛辣、油炸、酒和干燥的膨化食品等辛味之物。适量多食酸味水果和蔬菜,可以帮助养肝。此外,还要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热、利湿作用的食物或药物,将体内湿热排出,同时调理脾胃功能,为中、晚秋乃至冬季的健康打下基础。
相比肉食,叶类、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的淡补功效更为突出。如茄子、鲜藕、绿豆芽、丝瓜、黄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清暑化湿的作用。中医养生还提倡立秋后每天早晨喝粥,粥有助于健脾,可滋阴养胃,平衡健旺的阳气。
立秋之后还要谨记“秋瓜坏肚”。不论是西瓜、香瓜还是菜瓜,都不能过量食用,否则会损伤脾胃阳气。夏季大量食用瓜果虽不至于导致胃肠疾病,但已使肠胃抗病能力降低。如果在立秋后继续大量生食瓜果,势必加重湿邪影响,伤害脾阳,导致腹泻、便秘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
秋天的主要气候特点是干燥,空气中缺少水分,人体同样缺少水分。古人有对付秋燥的饮食良方:“朝朝盐水,晚晚蜜汤”。白天喝一些盐水,晚上喝蜜水,既补充了水分,又是秋季养生、抗衰老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