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即为秋季的开始,人们在享受秋高气爽的同时,也别忘了它还带来了时令主气——燥。秋燥对人体会产生什么影响,具体该怎么应对呢?
祖国医学认为:燥易伤肺。因此"肺燥"是秋季就医时患者听到的最多的名词。在干燥的气候环境中,人体可由此产生诸多津液不足的"干燥症"。比如,肺脏受伤,多有咳嗽。秋季咳嗽常为干咳或胶痰难咯,称为"燥咳"。鼻乃肺之窍,鼻干燥或鼻衄于立秋之后尤为常见,前者几乎无人可免。喉、咽也分别是肺之门户和肺气之通道,秋燥所袭,往往会导致咽干、口燥、音哑等不适。肺又外合皮毛,秋季出现的皮肤干涩、皲裂,甚至毛发不荣,都和秋燥有关。此外,肺与大肠还有密切联系,中医曰:"互为表里",而肺燥下移于大肠,肠燥则便秘...
尽管秋燥对人体的影响涉及方方面面,但防治之法也众多。正所谓:"木之为舟,无水不行;治燥之法,以润为贵"。秋日在饮食上要注意滋养津液,可适量饮开水、淡茶、豆浆等饮料,并适当选择能够润肺清燥、养阴生津的食物,如秋梨、甘蔗、荸荠、柿子、百合、银耳等。要少食辛辣、油炸、烈性酒及干燥的膨化食品,因为此类食品易生燥化热,多食无益。
对于人体各部出现的"干燥症",宜酌情予以调理。比如鼻燥,尤其对平时有萎缩性鼻炎、鼻中隔偏曲的人,可点些薄荷滴鼻油,具有清凉宣燥之功;咽燥可饮用玄麦甘桔冲剂,可取得良好效果;柿霜能清热宁嗽,用于"燥咳"非常适宜;肤燥当以珍珠霜润而护之;肠燥可选择具有通便作用的蜂蜜、芝麻进行食用。此外,中医有一个名为"增液汤"的方剂(玄参15克,麦冬、生地各12克),能够润泽全身,秋季可用水煎代茶经常饮用。在日常生活中,预防秋燥对人体的损害,还应注意调节空气湿度,保持环境中的水分。在庭院、室内可养一些能净化空气、保持水分的绿色植物,睡前也可以在卧室放置一盆冷水,以缓解燥气的刺激。同时,也需要指出的是,秋高气爽也是健身的好时节,人们在立秋时应尽早到户外锻炼,进行呼吸吐纳,提高肺脏的生理功能,从而使燥邪难侵入。
当心"秋燥"伤人
秋季干旱少雨,燥邪当令。秋季又是夏去冬来的转换时期,人的抗病能力有所下降,由此秋燥之邪就易乘虚侵入,引起许多疾病,所谓"秋后算账",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秋天发病特点在于"秋燥伤肺",意思是指秋季好发肺系疾病,呼吸道病最多见。早秋之时,从立秋至秋分,夏日暑热尾气未消,湿邪燥邪合并伤人,称为温燥,极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慢性复发等疾病,此外还有其他疾病出现。若至中晚秋,从立夏至秋分后,天气转凉,寒邪与燥邪结合伤人,称为凉燥,除导致上呼吸道感染、咳嗽、哮喘、支气管扩张等病以外,由于寒邪收引、血管收缩,脑血管疾病特别是中风也随之而来,对于中老年人来说特别要小心。
根据秋季的发病特点,我们必须增强防病意识,适应气候变化,努力避免秋燥伤人,防止外邪侵入。早秋气温虽然高,但温差较大,白天热夜晚凉,需注意增减衣被,不可贪凉露卧,尽量减少使用空调风扇;中晚秋气候逐渐变冷,需注意保暖,加强饮食调养,保持心态平衡。早秋多食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如百合、银耳、水果、西洋参等;中晚秋多食温补食物,保持心态平衡,尤其对于老年人、高血压患者,更要注意防止因情绪激动而诱发中风;重视适度的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例如早起锻炼健身、打太极拳、做气功、按摩迎香穴等方法,都是秋季保健的好措施,目的是通过调动体内积极因素,达到御邪抗病的效果。
秋燥鼻干巧按摩
秋天气候干燥,人们经常会感到鼻燥干涩,鼻塞不通,甚至会引起鼻出血。这是因为鼻腔内粘膜较薄,特别容易干燥,而粘膜中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干燥后发生脆变,易致破裂而出血。如果采用按摩的方法,不仅可以促使粘膜分泌增加,保持鼻腔湿润,使鼻腔通畅,而且有治疗鼻炎,预防感冒的作用。
1、鼻外法。用左手或右手的拇指、食指夹住鼻根两侧,用力向下拉,由上而下连拉12次。用此法拉动鼻部促使鼻粘膜的血液循环,有利于分泌正常的鼻液。
2、鼻内法。用左手或右手的拇指、食指伸入鼻腔中,夹住鼻中隔软骨,轻轻下拉12次。此法既可增加鼻粘膜的抗病能力,预防感冒和鼻炎,又能使鼻腔湿润,粘膜红润,保持正常温度,增加耐寒能力。
3、点按迎香穴。以左右两手中指或食指点按迎香穴(位于鼻翼旁的鼻唇沟凹陷处)12次。按摩此穴,既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供应,防治鼻病,还能防治面神经麻痹。
4、点按印堂穴。用拇指或食指、中指的指腹点按印堂穴(位于两眉中间)12次。也可用两手中指的指腹,一左一右地交替按摩印堂穴。按摩印堂穴可增强鼻粘膜上皮细胞的增生能力,刺激嗅细胞,使嗅觉更加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