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牙刷、毛巾等用品需要定期更换,但对于筷子的更换频率却不太了解。有时候一双筷子使用几年都很常见。人们普遍认为,筷子没有损坏就没有必要更换,但这是错误的观念。筷子的使用时间过长可能导致肝癌等健康问题,因此大家一定要小心使用。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使用筷子时需要注意的健康事项。
筷子使用时间过长可能诱发肝癌
过期使用的一次性筷子会滋生各种霉菌,轻则可能导致感染性腹泻、呕吐等消化系统疾病。严重发霉的筷子会滋生“黄曲霉素”,该物质已经被广泛认定为肝癌诱发物。
过期使用的家用筷子通常含水量特别高。由于家用筷子使用频率高且长期用水洗涤,很容易成为细菌生长的温床,例如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长期将筷子放置在橱柜内,则可能增加筷子变质的几率多达五倍以上。
【健康使用筷子的注意事项】
筷子的使用寿命为3至6个月,变色的筷子要及时更换
调查发现,普通筷子在使用3至6个月后,颜色会随着时间和使用频率的增加而发生变深或变浅。此外,由于使用频率导致筷子表面的可食用漆磨损。只要筷子与购买时相比发生变化,特别是颜色的变化,就需要立即更换。
筷子颜色的变化表示其材质本身性质发生了变化。而造成颜色变化的因素通常是使用过程中食物、洗涤剂以及环境中的空气和出餐柜内残留物的附着。细菌的长期积累也是导致颜色变化的主要因素。
凭嗅觉和观察判断筷子是否过期
在使用筷子时,每天都要观察筷子表面是否附着斑点,特别是霉斑。竹制品和木制品是霉斑最容易滋生的环境,只要环境不干燥,筷子自身湿度达到一定程度,霉斑只需一天就能生成。
专家建议:一旦发现筷子上有霉斑,必须立即停止使用。
提醒:如果筷子上出现非竹子或木材本来颜色的斑点,表明筷子很可能已经发霉变质,不能继续使用;如果筷子显得潮湿或出现弯曲、变形,则表示筷子已受潮或搁置时间过长,很可能已经过了保质期;如果闻起来有明显的酸味,都是受污染或过期的迹象,不能继续使用。
晾干后存放,避免发霉
据了解,目前普通家庭使用的筷子主要是竹制和木质的,极少数是金属等材料。但这两种材料的使用方式不同。大多数人习惯将筷子清洗干净后放在筷子筒或橱柜内。
筷子在没有完全晾干之前,湿度很高,容易发霉,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在使用筷子时,必须确保筷子是干燥的放置或存放,尽可能不提供霉菌滋生的环境。
专家建议:每周将筷子放入沸水中煮沸半小时后,放置在空气中晾干再使用。这样可以起到消毒的作用,同时有效、方便地清除筷子内的霉菌。
新买的筷子要彻底清洗
专家提醒,筷子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容易沾染病毒、细菌和某些化学物质。新买的筷子可以先用自来水冲洗干净,第二次再使用洗洁剂清洗,最后将其放入锅中用沸水煮沸半小时即可。
日常清洗筷子时要彻底,先将筷子表面冲净,然后用洗洁剂仔细搓洗筷子,接着放入消毒碗柜中进行消毒和烘干。也可用清水冲洗并沥干后放入筷子盒中。
洗筷子时不要猛搓
专家指出,多数家庭洗筷子的方式都很“豪爽”:抓着一把筷子用洗洁剂猛搓几下,然后用清水冲洗。事实上,这种方式很容易使筷子,尤其是没有保护层的“裸筷”,变得粗糙,产生许多微小的凹槽和裂纹,使致病微生物残留。
选择一个底部不会积水的镂空筷子盒,并定期清洗消毒。切勿使用强酸和强碱洗涤剂,以免残留的化学物对人体造成伤害。
“彩漆”筷子有风险
现在市面上出现了一些色彩斑斓的筷子,专家建议消费者选择刷过一层清漆(生漆),表面有一层光亮的筷子。因为生漆是有国家标准的。而“彩漆筷子”则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与生漆不同,“彩漆筷子”所涂的涂料是没有国家标准规范的。如果使用不当,彩漆可能会脱落,或者在高温下分解,从而导致重金属铅以及有机溶剂苯等致癌物质进入消费者口中,严重危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