缄默宅居:以“藏”为冬
“猫冬”是指北方寒冷地区躲在家里避寒过冬的说法。东北地区的冬天室外温度可达零下三四十度,人们更愿待在家中,避风避寒。自然界万物生长有其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作为万千物种之一的人类,冬季养生应以“藏”为基本原则。
衣着保暖要“藏温”为主
特别是对于年轻人,不要为了追求时尚而宁愿忍受寒冷。秋冬的寒风刺骨,不宜吹多了,即使现在身体状况良好,老年时也有可能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日本关节炎的发病率在全球排名较高,这与年轻人冬季不穿长裤长裙也有一定关系。
饮食上要补肾壮阳
冬季五行属水,而肾是储存精气、纳阳气、主水的器官,也是全身阴阳之根本。因此,冬季是最佳的补肾时节。我们应多食用黑色食物,如黑芝麻、黑豆、黑木耳、乌鸡、海参等,此外羊肉、核桃、板栗等也有助于健脾补肾,适合虚寒体质的人食用。
然而,猫冬并不意味整日躺在床上不动。只有适量运动,才能产生更多热量来抵御寒冷,这就是所谓的“冬练三九”。
冬练三九:练就“内功”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是说在冬天最冷、夏天最热的时候也要坚持锻炼身体。虽然这个说法没错,但所指的锻炼不是一般的运动训练,而是指参与静坐和站桩等内功训练。
静坐养筋
双腿盘膝,双手四指上下交叉,大拇指自然相接,做深呼吸排除杂念,闭眼安坐30分钟。静坐时,呼吸频率减慢,身体完全放松,有助于经络通畅,精气归于肾。经常静坐可以预防关节炎和动脉硬化等疾病,也能大幅提高睡眠质量。
站桩固气
所谓站桩,是指像木桩一样站立,看似静止实则在不断用力。站桩的姿势有多种,最简单的是双脚打开与肩同宽,膝盖略微弯曲,脚掌微微收紧,双手抱球状放在胸前,身体保持放松状态,自然呼吸。随着时间推移,手掌会发热,身体也会微微变暖,血液循环得到改善。长期坚持,可以提高筋骨、气血和脏腑的功能。
冬季要闭藏,不宜进行大量运动,只需轻微出汗即可,若大汗淋漓,则会损伤元气。在阴阳交替的三九天中,静态锻炼方式最为养生有效。因此,即使猫冬在家,也不要忘记锻炼身体,天气好时可以到户外晒晒暖阳,活动筋骨,这也是很好的选择。
逐步增加运动量
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得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一碗药。”冬季户外运动对身体有很多好处。由于寒冷的原因,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会减弱,这也是许多疾病在冬季高发的原因之一。户外运动可以让身体受到寒冷刺激,一定程度上促进新陈代谢,增加热量产生,同时也可增加血液中抗疾病抗体的数量,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此外,冬季户外运动还可以接受阳光的直接照射。阳光中的紫外线不仅能杀死皮肤和衣物上的病毒和细菌,还能促进钙和磷的吸收,对预防骨质疏松症非常有效。
慢跑也是冬季户外运动的好选择,特别适合长时间坐着的人。经过规律慢跑,可以加快体内新陈代谢,减缓身体机能衰退的速度,同时能及时排出体内多余有毒物质,通过汗水和尿液排泄。冬季慢跑还有助于减少抑郁情绪,增加活力。
很多人认为多运动就意味着更健康,但这种观念并不科学,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冬季运动不能过量且不宜剧烈运动,最好是不感到疲劳就好。“无论何种运动方式,过量运动都会对身体造成损伤,剧烈运动是最容易受伤害的。”一位康复理疗医师表示,冬季运动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判断,锻炼身体要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量,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
慢性病患者应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
步行、慢跑、太极拳、有氧健身操、健身舞蹈、走跑交替等都是很好的有氧运动方式,但并不适合每个人,特别是对于一些慢性病患者来说,必须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心血管疾病患者:应选择较温和的运动,因为高强度运动会导致心率明显加快,血压大幅度升高,容易发生心肌梗死、脑溢血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
糖尿病患者:不适合在早晨运动。
高血压患者:不同程度的高血压患者应采取不同的运动方式和适量进行运动,最好制定个性化的锻炼计划。
膝关节疾病患者:对于太极拳、乒乓球等所有需要半蹲动作的运动不宜进行,这些运动会增加膝关节的摩擦,加重病情。
哮喘患者:大多数哮喘患者属于过敏体质,因此在选择运动时间和环境时要特别注意。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剧烈运动绝对要避免,因为剧烈运动可能导致斑块脱落,从而造成血管堵塞,诱发脑梗塞,这种情况在冬季最容易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