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中药注意事项
煎药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问。需要学习的内容多不胜数,更有许多小细节。如果忽略了这些小细节,就会导致煎药失败,甚至将有益于健康的成分转变为有害的成分。
1、煎药前要浸泡
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来源于植物的中药多是干燥的,通过浸泡可以使药材变软,组织细胞膨胀,恢复其天然状态,从而更容易将有效成分浸出。一般花、叶、茎类的药物浸泡1小时左右,而根、种子、根茎、果实类的药物浸泡时间可达2~3小时。夏秋季节,可以适当减少浸泡时间。
2、煎煮要多次
一般来说,煎药需要进行2~3次煎煮。煎煮次数过少会导致提取不完全,药材损失大;而煎煮次数过多不仅浪费工作和燃料,还会增加煎出液中的杂质。一般认为,一副中药煎煮两次后所含的有效成分已经大大降低,因此最好煎煮两次为佳。但是对于药量较大的处方或滋补性药材,煎煮两次后可能还有较多的有效成分,可以再煎第三次,改为一天3次服用,以节约中药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疗效。
3、煎药的温度要注意
煎药温度的高低,在中医上被称为“火候”。一般习惯上称之为“文火”或“武火”。所谓文火就是指弱火,温度上升缓慢,水份蒸发较慢。所谓武火就是指强火,温度上升快,水份蒸发也快。如果火候过强,水份蒸发得太快,会影响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锅。相反,火候太弱,煎煮的药效就差。一般来说,在水未沸腾之前使用强火,沸腾后转用弱火,保持微沸状态,可以减缓水份的蒸发,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浸出。
4、煎煮的时间要注意
煎煮时间主要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以及药物的情况而定。一般第一煎需要20-30分钟,第二煎大约15分钟。治疗感冒类药物的第一煎需要10-15分钟,第二煎需要5-10分钟。滋补类药物的第一煎需要30-40分钟,第二煎需要20-30分钟。
5、留取药液量有讲究
留取药液量是指一副药经过两次煎煮合并后的药液量。成人一次取400-600毫升,每日分两次服用。儿童一次取200-300毫升,每日分两到三次服用。煎煮好后应及时滤出药液,以免因温度降低而影响煎液的滤出和有效成分的含量。滤药时应压榨药渣,使药液尽量滤出。
6、特殊药的煎煮
还有一些中药需要采用特殊的煎煮方法,例如先煎、后下、烊化、包煎等。这里不详细介绍,以后有机会我们会一一为大家讲解。
7、其他注意事项
煎煮过程中应认真执行,注意防火、防毒、防煤气中毒,避免活力过猛导致药物溢出等情况。对于不易溶解的药物,可以定时顺时针搅动。如果已经煎干,应该加入新水重新煎煮。如果煎糊了,应该使用新的药材重新煎煮。近年来,经过改进的电砂锅方便了许多人,但仍有些患者觉得在家煎药麻烦,可以选择药房或医院代煎。另外,由现代工艺加工的颗粒剂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8、煎中药的碗底汤液不宜弃
正确的做法是往泥糊状沉淀物中加水,并搅拌均匀,然后将此混浊液再服用,这是比较合适的做法。中医药学中有很多同时含有甘草和黄连的著名方剂,如《伤寒论》中的黄连汤(方剂为黄连、干姜、桂枝、半夏、党参、甘草、大枣)、葛根黄芩黄连汤(方剂为葛根、黄芩、黄连、甘草)、《保命集》中的芍药汤(方剂为芍药、黄芩、当归、槟榔、黄连、大黄、木香、甘草、肉桂)等方剂,煎出的汤液下面会出现泥糊状物,可以加水搅拌后再服用,或者干脆将整碗汤液搅拌后再服用,不需要弃掉,对于其他含有这两种药物共煎的汤液,也可以按照这种方法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