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天气寒冷,人们喜欢吃热食。尤其是春节假期,大鱼大肉、辛辣口味,再来一两盅酒,能温暖整个人。但由于冬季摄入过多热性食物,到了春天,我们需要给肠胃减负,进行排毒。
第一招:排毒喝花茶。
早晨喝杯淡盐水,有利于小便和排毒。血压偏高的人可以用温水代替,血糖不高的人可以喝蜂蜜水,同样有效。春天喝春茶是个好习惯,无论是绿茶还是花茶,都有助于排毒和提神养气。尤其是茉莉花茶,香气芳香,提神效果更佳。
想要排毒,必须保证大便通畅。建议便秘的人多吃萝卜、白菜、土豆和红薯,帮助排便;也可以自行按摩,每天围绕肚脐顺时针按摩至少36次,按压肚脐左右三指宽的天枢穴直至有酸胀感,都有通便作用。
第二招:晨练拉拉筋。
古人倡导春季晨练,他们认为这是一年四季中锻炼效果最好的时期,可以彻底放松冬天困顿的身体。年纪较大的人最适合散步,可以到空气较好的公园深深呼吸,伸展腿部和拉伸筋骨。有句话说:“筋长一寸,寿延十年”。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适当拉伸韧带确实有助于气血畅通,甚至能缓解疼痛和排毒。春季养肝养胆,所以锻炼时,不妨拍打两肋外侧。这个区域是中医所指的肝胆区,掌心适度拍打可通畅气血经络,实现养肝养胆的效果。
一年之计在于春,除了户外锻炼,更应该多外出踏青旅行。年初可以制定一个旅行计划,根据假期长度和季节特点,规划一年四季的旅游行程,并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实践。
第三招:春吃酸甜口。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中记载,春季饮食宜“省酸增甘”,因为春天食用过多酸性食物会导致肝火旺盛,损伤脾胃。应该多吃性温味甘的食物,如糯米、南瓜、大枣、山药、银耳等。从另一方面来说,在五脏和五味关系中,酸味具有收敛作用,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过酸会损伤阳气。但是少酸多甜也是相对概念,不能走极端。更好的方法是多吃一些酸甜口味的食物,水果和饮料都可以,更有助于体质平衡。
春天是发生的季节,根据“天人合一”原则,具有生发之气的芽类蔬菜特别适合春季食用。如豆芽、豆苗、春笋、蒜苗、芽菜等,可以清炒、煮汤、做馅,宜清淡、温热为好。韭菜、生姜和鸡汤有助于养阳,可以多吃些;草莓、橙子和猕猴桃也可以适量多吃;强烈推荐枸杞菊花泡水,有助于养肝明目。此外,蜂蜜是春季的滋补品。除了喝蜂蜜水外,还可以在热牛奶中加入一勺燕麦和蜂蜜,口味更佳。
第四招:太阳下梳头。
古代人倡导“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束发缓形”,也就是说,在春季晚睡早起;到开阔的地方散步运动;松开束发、宽松衣带,不束缚身体。这一原则在现在仍然适用。
春季需要养阳,所以应多晒太阳,特别是早晨,可以边晒太阳边梳头,或按摩头顶的百会穴,有助于增加阳气,滋润五脏。春季还要养肝,因为“肝开窍于目”,所以,保护好眼睛也能护肝。建议全身放松,面对太阳,闭上眼睛,让玻璃窗和眼睑过滤过强的阳光,同时转动眼球,先顺时针再逆时针,每天坚持十几分钟。人们还可以每天回家后用清水洗洗眼周和眼睑,并按摩眼睛周围,促进血液循环。
春天风大,干燥,需特别注意补水和防止干燥。由于气候变化大,应根据天气随时增减衣物。老年患有慢性病的人特别要注意保暖,背部、腰部和腿部是重点区域。春季保暖的原则是:如果日平均气温低于15℃,或者日夜温差大于8℃,最好不要脱掉棉衣。
第五招:心理倒时差。
春季养肝最重要的是保持愉快的心情,但是在春节过后,大多数人在突然改变生活方式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适应的反应,从而影响心情。因此,建议人们尽快调整倒时差。
年长者在与子女短暂相聚后返回空巢之家,心里难免感到空虚。这时,可以转移注意力,例如邀请伴侣或朋友一起踏青,或投入自己的爱好。另一种方式是以“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面对改变,例如尝试使用微信、飞信等新的通讯方式与子女交流,或制定新的生活计划,比如去子女所在的城市看看,实现之前未完成的梦想等。
上班族花点时间回顾节前的工作,制定新年计划,以积极、有准备的心态对待工作,不会手忙脚乱。节后应迅速恢复正常的作息习惯,控制饮食,白天尽量专注于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迅速调整倒时差。
年轻人从充满亲情的家乡回到大城市,可能会重新感受到孤独和寂寞。这些人可以尽量频繁地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帮助自己度过该适应期。同时,也可以将家乡特产分发给同事和邻居,或许能在周围建立新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