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汤常见误区,你有犯过吗?
1. 吃到最后才喝汤
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是先用餐,后喝汤。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喝汤习惯。而西方的出餐顺序一般是先喝汤,再用餐,这才是健康的喝汤习惯。先用餐之后再喝汤可能会导致营养过剩,肥胖,并且汤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所以先喝汤比最后喝汤,健康效果更佳,并且有助于减肥。
2. 只喝汤不吃肉
很多人认为炖排骨汤、鸡汤,所有的营养都在汤内,所以就只喝汤,不吃肉。其实这是不正确的观念,不管是哪种汤,汤的蛋白质只有约6%~15%,肉的蛋白质和营养成分更多。所以仅喝汤不吃肉会导致营养不足。
3. 喝汤速度太快
如果喝汤速度过快,可能在意识到已经吃饱之前就已经吃过量了,这容易导致肥胖。喝汤应该慢慢品味,不仅可以尽情享受汤的味道,也给食物的消化吸收留有充裕的时间,并且提前产生饱腹感,不容易发胖。需要减肥的人要注意,一定要避免这个错误的喝汤习惯。
4. 喜欢喝滚烫的汤
人的口腔正常温度在37摄氏度左右,而人体的口腔、食道、胃黏膜最高能忍受的温度只有60摄氏度左右。超过这个温度会导致黏膜损伤,而且喝热汤还会增加患食道癌的风险。所以喝汤应该等汤稍凉再喝,这样可以保证身体不受到伤害。
喝汤的几点注意事项
1. 饭前喝汤的好处
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健康;饭后喝汤,越喝越胖”。饭前先喝几口汤有利于食物稀释和搅拌,促进消化吸收。最重要的是,饭前喝汤可使胃里的食物充分贴近胃壁,增强饱腹感,降低食欲。餐后再喝汤容易导致营养过剩,造成肥胖。
2. 老火汤不宜餐前喝
餐前的汤怎么喝也很有讲究。老火汤、煲汤不适合餐前喝,因为其油盐含量很高,过多摄入不利健康。最好选择口味清淡的蔬菜汤,既爽口又不会增加热量。
3. 胃不好的人不宜餐前喝汤
经常感到胃胀、烧心、反酸的人通常消化功能不好,胃酸分泌较少,不宜餐前喝汤。因为这样会冲淡胃液,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4. 三高人群在外喝汤需谨慎
特别提醒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症患者,在外就餐尽量别喝汤。餐馆做汤除了加盐外,还加入等量的鸡精、味精。鸡精的钠含量大约相当于普通盐的一半,味精的钠含量大约相当于盐的六分之一。所以那些鲜美的汤钠含量非常高,对健康不利。
5. 煲汤时间不要过长
专家提醒说,长时间加热会破坏煲类菜肴中的维生素。加热1~1.5小时,即可获得比较理想的营养峰值,此时的能耗和营养价值比例较佳。
如鱼汤,鱼肉较细嫩,只要汤煮到发白就可以了,再继续炖不但营养会被破坏,鱼肉也会变老变粗。
常见汤类的营养功效
1. 排骨汤抗衰老
骨汤中的特殊养分以及胶原蛋白可促进微循环,50—59岁这个阶段是人体微循环由盛转衰的时期,骨骼老化速度快,多喝骨头汤可获得药物难以达到的效果。
2. 鱼汤防哮喘
鱼汤中含有一种特殊的脂肪酸,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治疗肺呼吸道炎症,预防哮喘发作,对儿童哮喘病最为有效。
3. 鸡汤抗感冒
鸡汤,特别是母鸡汤中的特殊养分,可加快咽喉部及支气管膜的血液循环,增强黏液分泌,及时清除呼吸道病毒,缓解咳嗽、咽干、喉痛等症状。煲制鸡汤时,可以加入一些海带、香菇等食材。
4. 牛肉汤中放番茄
煲牛肉汤时,加入一两个番茄,可以增加汤中番茄红素的含量,而且番茄中的果酸能嫩化牛肉纤维,使肉质更鲜美。
5. 猪蹄汤不宜经常食用
由于其中的胶原蛋白不易被身体吸收,会给胃肠消化系统带来麻烦,即使食用也要与青菜、莲藕等一起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