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遵循“10”原则效果翻倍,防病提前“10”岁

俗话说,十年为一代,我们的身心每过10年也会发生不少变化。适应这些变化,并遵循以下几个原则,能让养生效果事半功倍,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心态年轻“10”岁

“我老了,没用了”,“我成了儿女和社会的包袱”是不少退休后心理上的焦虑。但人们对饮食和运动的看重远大于心态。心态年轻10岁意味着,即使步入中老年,依然要保持青壮年的心态,积极向上,精力充沛。人老了,虽然不再有身体和年龄优势,但你拥有丰富的经验和阅历,它们是一笔宝贵的隐形财富。在日本,很多老人将退休看成“人生第二春”的开始。保持心理上的“青春态”能帮助老人更好地融入社会,拥有更多兴趣爱好,结交知心朋友,可延年益寿。

防病提前“10”岁

如果你今年50岁,就应该像60岁的人那样重视健康。这一原则蕴含着两个最重要的关键词:“谨慎”和“预防”。人到中年,身体就像一辆行驶多年的老车,开起来不再那么顺手,需要更多的关注,谨慎地驾驶。谨慎驾驶身体这辆“老车”,最大的收获便是“预防”疾病。没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人,通过坚持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避免被这些病缠上;已有这些疾病的人,则要注意避免出现心脑血管突发事件、严重糖尿病并发症等。

健康“10”年一个坎

人体每10年就要面对一个不同的健康坎。30岁时,人体各项机能达到鼎盛,之后开始走下坡路。比如,绝大多数女性50岁时进入更年期,由于激素变化易出现内分泌紊乱、焦躁不安、爱发脾气等。40岁后,我们的膝关节慢慢开始出问题;50岁后,消化功能比30岁时变弱了30%,癌症风险明显增加;60岁后,心肺功能明显下降,心脑血管疾病增多;70岁后,神经系统发生较大变化,认知功能障碍增多,衰老更加明显。面对这些“健康坎”,我们要有针对性地积极预防,各个击破。

价值观“10”年一变

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点。中国自古就有“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等说法,这主要是根据心理成熟程度来划分的。从每个人生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来看,一般20~30岁是人生的迷茫期,30~40岁是奋斗期,40~50岁是期盼期,50岁以后进入不安期。面对这些心理特点,每10年可以静心想想未来10年想过什么样的生活,该如何努力实现。美国研究发现,人在年龄逢9时,更容易思考生命的意义,更容易做出改变,发生价值观的“脱胎换骨”,此时是做人生规划的好时机。

饮食吃够“10”拳头

北京市卫计委首次发布的《老年人健康膳食指导口袋书》提出了“10个拳头”饮食原则。每天吃不超过1个拳头大小的肉类,包括鱼、禽、蛋、肉;吃2个拳头大小的谷类,包括粗粮、杂豆和薯类;保证2个拳头大小的豆制品和奶制品;每天吃不少于5个拳头大小的蔬菜和水果,尤其要注意深色绿叶菜的摄入。需要提醒的是,要保证食物的多样性,每个拳头里的食物要经常换着种类吃。此外,适当吃些混合坚果,每天一小把为宜,并注意多喝水。

健康快乐多活“10”年

人体衰老是自然规律,不可避免。但只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健康快乐地多活10年,而不是躺在床上伺候着度过。有研究发现,坚持合理饮食、积极锻炼、戒烟和限酒这4个良好生活习惯,就能延长10年预期寿命。我们还可以向广西巴马、江苏如皋等地的长寿老人学习,他们绝大多数人都坚持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的原则,哪怕高龄仍热爱活动,饮食上蔬菜水果摄入量大,心胸豁达等。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