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病。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引起的疾病。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乙型病毒性肝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二、传染途径
1.甲型肝炎主要通过粪-口传播,常有以下几种方式:
主要是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引起,特别是未经蒸煮就生吃的瓜果和蔬菜,或者煮得半生不熟的贝壳类海产品,如牡蛎、蚬子、哈蜊和毛蚶等。
这是甲肝暴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多发生于暴雨和雨季之后。患者的粪便、唾液、呕吐物等排泄物因雨水的冲刷而污染周围环境,尤其是水源。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农村,由于缺乏自来水设施,人们多使用井水、河水或沟塘水。当身体抵抗力减弱并饮用被污染的水后,极易感染并引发暴发流行。
2.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有以下四种:
(1)医源性传播:在医院的检查治疗过程中,使用未经严格消毒而又反复使用的被HBV污染的医疗器械引起感染,这被称为医源性传播,包括手术、牙科器械、采血针、针灸针和内镜等。
(2)输血传播:经血液和血制品传播乙肝病毒。
(3)母婴传播:患急性乙肝和携带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育龄妇女,通过妊娠和分娩将病毒传给新生儿。
(4)性接触传播:个体与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进行性接触或生活密切接触时可被感染。
(5)密切生活接触传播:包括共同居住的人,在皮肤和黏膜有受损的情况下可能被感染。当皮肤和黏膜受损后,乙肝患者的体液接触到破损的皮肤和黏膜可能导致感染。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共用剃须刀、牙刷等物品也会引起HBV的传播,这都属于密切生活接触感染方式。
四、治疗方法
(1)乙肝病毒携带者:一般无明显症状,肝功能正常。
(2)急性乙型肝炎:可表现为急性黄疸型和急性无黄疸型。急性黄疸型可能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如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疼痛、尿黄如茶水等。部分患者甚至可能会出现一过性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肝区压痛和叩痛等症状,而急性无黄疸型多比较隐匿,症状较轻,似乎有轻度乏力、纳差、恶心等不适,恢复较快,通常在体检化验时才被发现。
(3)慢性乙型肝炎:出现乏力、易疲乏、食欲下降、厌油腻等症状。常见的体征包括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等。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4)重型肝炎:是肝炎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常表现为肝功能衰竭,极度乏力,严重恶心呕吐,黄疸迅速加深,肝脏进行性萎缩,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如脑功能障碍、肾功能衰竭(尿毒症)、胃肠道大出血等,病死率高达70%以上。
(5)淤胆型肝炎:持续黄疸超过3周,称为淤胆型肝炎。它是一种以肝内胆汁潴留为主要表现的特殊临床类型,又称为毛细胆管炎型肝炎。慢性淤胆型肝炎常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并不容易消退,常伴有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总胆汁酸升高。
五、预防措施
1.甲型肝炎是自限性疾病,治疗以一般及支持治疗为主,辅以适当药物,避免饮酒、疲劳和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强调早期卧床休息,直至症状明显减退,然后逐渐增加活动量,以避免感到疲劳。急性黄疸型肝炎宜住院隔离治疗,隔离期(起病后3周)结束后,临床症状消失。
血清总胆红素在17.1umol/L以下,ALT在正常值的2倍以下时可出院,但出院后仍然需要休息1-3个月,恢复工作后应定期复查,每半年至一年。
2.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控制HBV感染,减轻肝细胞炎症和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脏代偿功能丧失、肝硬化、肝细胞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