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地球上要找到新鲜的空气已经变得很困难。肺部也不仅仅依靠空气就能保持清新。不过,有些地方的环境条件比较好,空气质量相对较高,适宜人类居住。

1 肺部本具自净功能
肺部本身就有一套完善的自净系统。当我们呼吸时,空气通过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泡等呼吸道,氧气与毛细血管发生气体交换。在人体的上呼吸道中,鼻腔和气管上有很多细胞纤毛,它们覆盖着大量的粘液。这些细胞纤毛能够将绝大部分灰尘吸附在粘液上,然后通过纤毛的摆动将其逐渐排出体外。
直径在2-10μm的颗粒可以通过鼻腔进入下呼吸道。在这里,许多纤毛会有有力、协调和节奏的摆动,将被黏液吸附的颗粒往喉咙方向移动。到达喉部后,这些颗粒可能会通过吞咽或咳出。而小于2μm的颗粒会进入肺泡。肺泡中存在巨噬细胞,它们可以吞噬粉尘并转化为尘细胞,最后被带到细支气管,通过纤毛摆动、痰液的流动,最终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
2 肺的防御系统非常脆弱
如果持续大量吸入颗粒物,肺部的防御屏障就会变得非常脆弱。过多可吸入颗粒物的沉积会降低肺部吸入氧气的能力,使肺泡中的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存活能力下降,进而影响肺部清除污染物的能力。钟南山院士曾经非常担心这个问题:“哪怕没有肺部疾病,年过五十的广州人的肺,手术切开后都是黑色的。”

停留在鼻咽部和气管的颗粒物会与吸入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发生刺激并腐蚀粘膜,造成粘膜和纤毛的损伤,引发炎症并增加气道阻力。这种持续的作用会导致慢性鼻咽炎和慢性气管炎。而停留在细支气管和肺泡的颗粒物会与二氧化氮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损伤肺泡和黏膜,引发支气管炎。长期持续的作用还会引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最终导致肺心病,并容易导致继发感染。
3 养肺需积极补水
中医认为:“肺喜润而恶燥”,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肺泡表面必须保持湿润,因为氧气要先溶于水分才能穿过肺泡和毛细血管之间的交换膜进入血液,同样,二氧化碳也必须先溶于水才能穿过交换膜进入肺泡。一般情况下,外界空气的温度和湿度低于人体,而呼吸道的鼻腔和咽部粘膜有丰富的血液供应,并能分泌粘液,所以到了气管,吸入的空气已经变得温暖和湿润。因此,养肺最好的办法就是积极补充水分。
首先是主动喝水:最好每天喝6-8杯水。其中,早晨起床后喝一杯水最为重要,因为经过一整夜的睡眠,排尿、皮肤蒸发和口鼻呼吸等都会导致大量水分流失,人体已经出现缺水状态,此时小支气管内的痰液已经变得黏稠且不容易咳出,所以清晨喝水可以缓解呼吸道的缺水状况。此外,还需要从内部调养,给身体提供足够的水分。

春天来了,很多人会感到鼻子和皮肤干燥,容易上火。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津液生”,缺乏津液往往是脾虚引起的。因此,通过健脾益气,促进体内津液生成,可以改善“春季干燥症”的症状。可以选择煮粥或煮汤,加入山药、甘草、枸杞子、山萸肉、西洋参、麦冬等食材,以缓解上火的症状。对于体内有火气的人来说,关键是清热化痰解毒,可以食用绿豆、芹菜、苦瓜、芥蓝、白菜、萝卜等食物来消火。
对于阴虚的人来说,养肺可以多吃一些银耳、百合、莲子、梨、藕、萝卜、芦荟、山药、豆浆和蜂蜜等富含滋阴润肺效果的食物。此外,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油炸和烟熏食品。
戒烟非常重要,烟属于“火”性,最易对肺的津液造成伤害。此外,如果空气湿度过低,会导致痰液黏稠或形成干痂而不易排出。这样一来,贮留的痰液不仅成为病毒和细菌滋生的场所,干痂形成后还会固定在支气管粘膜上,使端部纤毛无法正常摆动以排出痰液,从而破坏了肺部的自我清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