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对症治疗方 调阴补阳防疾病

艾灸既可补阳又可调阴,具有畅通经络、温散寒湿等作用。特别适用于中老年人正气不足、免疫功能低下者,能够温补正气、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艾灸补阳调阴的对症治疗方法。

一、艾炷灸:分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

1.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皮肤烧灼成脓,治愈后留下瘢痕称为瘢痕灸。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瘰疬等慢性病,而一般虚寒性疾病则采用无瘢痕灸。

2.间接灸是将艾炷下面放上生姜、大蒜等药物,使其发挥协同作用。其中隔姜灸主要适用于胃寒呕吐、内寒腹痛、虚寒泄泻、风寒湿痹,并可预防脑血栓和中风等疾病;隔蒜灸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力,治疗吐泻并作、中风脱症等虚寒性疾病。另外常用的还有隔附子饼灸,多用于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二、艾条灸适用于一般应施用灸法的疾病。

避免不良反应:

1.施灸时,要注意安全,防止艾绒脱落,烧伤皮肤或衣物。

2.实证、热证以及阴虚阳旺、阴虚发热之人一般不适合使用灸法。正如《伤寒论》中指出:“微数之脉,慎不可灸。”“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这说明灸法使用不当也可能产生不良后果。

3.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不适合使用瘢痕灸法。

4.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施灸后,若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无需处理。若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水泡较大,可用消毒后的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然后再涂上紫药水,并用纱布包扎,防止感染。若出现感染,应及时就医。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