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正值夏末秋初,换季时节更要注意保健。由于换季时节气温变化大,夏季的暑气还未完全散去,因此在这个时候要注意防暑、防湿、防秋燥等问题。夏末秋初的养生要注意“五防”:防湿邪、防暑降温、防秋燥、防秋乏、防腹泻。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夏末秋初养生注意“五防”
一、防湿邪
初秋天气仍然炎热,而且雨水多。这段时间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湿,湿热交蒸,形成湿热邪气。湿气通于脾,脾喜燥恶湿,容易受到湿邪的困扰。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影响脾阳运化,导致水湿停聚,发展为水肿或腹泻。在这个时候,大家喜欢食用生冷瓜果和冷饮,更容易助湿邪,损伤脾阳。脾阳不振会导致水湿无法被运化,水湿停聚就容易形成痰。因此有一句古话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早秋脾受湿影响,容易导致慢性支气管炎的复发。
入秋之后不宜立即进食羊肉和狗肉等大热食物,应以清淡补养为主。所谓清淡补养,是指补养而不油腻,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热、利湿作用的食物,比如兔肉、甲鱼、海参等凉性食物都非常适合在秋天食用,可以滋阴养肺、润燥止干、清心安神,增强身体抵抗力。与肉类相比,一些瓜果蔬菜的清淡补养功效更明显,比如茄子、绿豆芽、丝瓜、黄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有润燥化湿的作用。中医养生还推荐每天早晨喝粥,粥利于健脾,可以促进脾胃滋阴,平衡健旺的阳气。
立秋过后到终伏期间,按摩丰隆、足三里、脾俞等三大养生穴位,可以让脾胃变得强壮。其中,丰隆穴是化湿的要穴;脾俞可以滋养脾胃;足三里能补中益气、通经活络。每天按摩这三个养生穴位100次,是一种祛湿养脾胃的好方法。
专家认为,良好的睡眠能够让身体更轻松舒适。因为过度劳累容易消耗气血,气血不足会进一步加重水湿内停。由于天气炎热,老年人晚上的睡眠时间往往不足,应特别注意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适当午睡可以补充晚上睡眠的不足,给大脑和身体各个系统一个放松休息的机会。
在各种排水方法中,运动出汗是最重要的一种。夏秋交替时期,适当参与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抵抗力,还可以助消化、促进气血循环,从而防止内生湿邪。同时,运动时身体微微出汗,还可以排走多余的水分,让身体感觉更轻盈。专家发现,最好选择在清晨或晚间相对凉爽时进行运动,比如散步、快走、慢跑、打球、太极拳等。
二、防暑降温
初秋天气有凉意,但仍可能出现中暑的现象。立秋已过,但“秋老虎”带来的高温炎热还将持续一个多月。此外,秋季天高云淡,紫外线照射强度大,中暑的风险依然存在。
专家表示,消暑降温的健康方法莫过于喝一杯热茶。“我们常用的方法,就是喝一些荷叶茶、绿豆汤,但我觉得不如喝一杯热茶,热茶可以让毛孔张开、排汗,热气随着汗液散出去,达到健康降温的目的。”
空调是夏季中最受欢迎的解暑工具,被许多人视为“神器”。然而,不正确地使用空调会导致“空调病”,引发咳嗽、感冒、关节疼痛等症状。专家建议使用空调时,最简单的预防方法是食用生姜。每天早晨空腹喝一杯姜茶,既能驱寒、除湿,又可以调理脾胃,是预防“空调病”非常好的方法。
老年人与年轻人不同,对外界环境的感受较迟缓,热量不会及时排出体外,当觉察到不舒服时,已经中暑了。在这个时候,建议老年人使用空调降温,避免过度节省。当然,空调温度可适当调高,并且每隔两三小时换气通风,确保室内空气流通。同时,高温天气尽量减少外出,最好避免晨练,可以选择在晚上太阳下山后散步,注意少量多次、及时补充水分。
三、防秋燥
初秋天气渐凉,气候干燥,人体容易出现一些“秋燥”症状。受风凉的影响,易引起头痛、咽干、鼻塞、咳嗽、胃痛、关节痛等一系列症状,甚至可能加重原有疾病或诱发新病。中医学认为,秋季为阴气渐盛之季,燥气当令,而燥气“最易伤肺”。燥伤肺会影响肺部功能,导致干咳少痰、咽喉干痛、鼻腔干燥、皮肤粗糙、身体发痒、大便秘结等症状,属于“肺燥”的范围,老年人尤为明显。
预防秋燥最好的方法是增强身体素质。首先要确保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睡眠质量,因为睡眠可以消除疲劳,增加抗原抗体的产生。其次,要加强晨练。秋天气候变化大,早晚温差悬殊,体质较好的人不应立即增加衣物,应适当受些寒凉,逐步增强抗寒能力。抵抗力较差的老年人,为避免旧病复发或诱发新病,应逐渐增加衣物,避免过度增减,防止寒气侵袭。此外,根据个人的爱好和兴趣,选择适宜的锻炼项目,如散步、慢跑、做操、练拳、打球、郊游等。
对于经常运动的人来说,要特别注意防秋燥,在锻炼后多吃一些富含蜜、芝麻、梨的食物,这些食物可以滋养肺部、润燥止干、补充水分。如果出汗较多,可以适量补充盐水,补充时要少量多次、缓慢饮用。
四、防秋乏
刚刚过去的盛夏,人们的皮肤湿度和体温升高,大量出汗使水盐代谢失衡,胃肠功能减弱,心血管系统负担加重,人体过度消耗的能量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补偿,消耗了较多的“老本”。秋季气候凉爽宜人,人体出汗减少,体热产生和散发以及水盐代谢也逐渐恢复到平衡状态,人体因此感到舒适,并处于松弛的状态。随之而来,身体会出现一种莫名的疲劳感,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秋乏”。秋乏是一种保护性反应,用来补偿盛夏季节带来的超常消耗,也是机体恢复的一种保护性措施。
首先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但秋季锻炼开始时,暴力不宜太大,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逐渐增强,切忌过度运动,否则会增加疲劳感,不利于身体的恢复。其次,要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不仅可以恢复体力,保持健康,还是提高身体免疫力的重要手段。因此,要遵循人体生物钟的运行规律,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另外,要注意营养。首先要保持饮食清淡,避免食用重油腻的食物,这类食物会加重肠胃负担,增加体温和血糖水平,使人感到疲劳。其次,要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因为维生素可以促使体内疲劳时所积累的代谢物得以迅速排除。此外,还应该多吃含钾的食物,如干果、豆类、海产品等,有助于维持细胞水分,增强细胞的活性,有利于机体的恢复。另外,含咖啡因的食物,如茶、咖啡、巧克力等,也有助于增强呼吸频率和深度。
五、防腹泻
夏季酷暑时,人们的胃口较差,脾胃功能减弱。进入初秋后,如果饮食不注意,很容易引起腹泻,特别是老年人和儿童。在秋季,腹泻的发生率较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特别要注意食品卫生。食物要分开存放,避免交叉污染。剩菜剩饭要及时存放在冰箱中,储存时间不宜过长,食用时要经过加热。尽量少食用容易携带病菌的食物,如贝类、螃蟹等海鲜,食用时要确保煮熟或蒸透。生吃、半生吃、泡酒、泡醋或盐渍后直接食用等方法都是不可取的。如果出现腹泻症状,应立即就近就医,不要忽视病情,以免小病变大病,造成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