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冬日,洗个热水澡是最舒服的事情。然而,此时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一些心肺功能较差、血压调节能力较低的人洗澡时应格外小心。
冬季洗澡,除了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要特别注意外,平日健康的人也应该注意自己的洗澡方式。因为冬日洗澡容易导致皮肤病,如干燥型湿疹,四肢乏力和脑中风的风险也较高。
冬日如何洗个安全的澡呢?
水温保持在40摄氏度左右最好
洗澡时,皮肤表面的血管会扩张,血液会涌向皮肤,从而导致脑部和内脏的血液供应相对减少。水温过高会导致脑部和内脏缺血,进而引起心慌、胸闷、头晕等不适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低血压或休克。因此,已经患有高血压、心脏疾病等基础性疾病的人尤其不能洗"高温澡"。
水温过高会过多地带走皮肤表面的油脂,使肤质本来在冬季就容易干燥的皮肤更加干燥,甚至刺痒、皲裂。
洗澡前后吃饭间隔半小时
洗澡会消耗体力,空腹状态下洗澡容易导致低血糖,进而出现头晕、四肢乏力甚至晕厥。但立即饭后洗澡也不宜,会使腹腔内的血液供应减少,影响消化。所以最好是饭后半小时再洗澡。
洗澡前喝杯温水
洗澡后会感到口渴,这是因为洗澡时皮肤会排汗,导致身体失水。因此,建议在洗澡前喝杯温水,补充体内水分,避免低血压等状况的发生。
洗澡次数不宜过频
洗澡过于频繁会将皮肤表面正常分泌的油脂和保护性菌群全部洗掉,容易引起皮肤瘙痒,降低皮肤的抵抗力,容易导致皮肤病的发生。
我国南北方对洗澡的习惯差异很大,但不管如何,洗澡的频率应根据个人情况而定。在寒冷的北方,一般每周洗一至两次澡即可,而皮脂腺分泌旺盛的人则可以适当增加洗澡次数。
保持浴室通风良好
浴室通风不良加上闷热潮湿的环境容易导致缺氧。因此,冬季洗澡时最好不要紧闭门窗,而是应该打开排气扇,或者让门窗留出一些缝隙。同时,要保证浴室内外温差不要太大,洗澡后及时穿衣,以防受凉感冒。
谨防漏电和漏气
许多人冬季洗澡时会同时使用电暖气,此时一定要注意防止漏电和触电的事故发生。另外,热水器应安置在浴室以外的地方,并确保热水器的排气设施安全,避免发生漏气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