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膳的主要原料是中药,其源于我国传统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伍。它所谓的“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予药用功效,药物借食物之力,食物助药物威力,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起到保健强身、延年益寿以及防病治病的作用。

既然是药物,药膳与普通饮食有所不同,需要注意中药的性味、禁忌和选料等问题。下面我们详细介绍一下:
根据体质施膳
祖国医学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讲究辨证论治,进补药膳也需要根据自身体质施膳。中药的药性有寒、凉、温、热之分,根据不同人的体质或病情科学选用。一般来说,温性和热性的食疗中药,如大葱、生姜、红枣、核桃、羊肉、小茴香等,具有温里、散寒、助阳的作用,适用于偏阴质的人或寒证、阴证患者,主要表现为畏寒、乏力、易出汗、记忆力差、腰酸膝软、胃寒、便溏、性功能较差等。凉性和寒性的食疗中药,如绿豆、藕、西瓜、梨、马齿苋、荸荠、菊花等,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作用,适用于偏阳质的人或热证、阳证的患者,表现为怕热、易兴奋、多汗易口渴、咽干舌燥、便秘、尿赤等。

优选药材 科学烹制
选购药材一定要新鲜优质,变质、发霉的一律不能食用。药膳所用的中药材和食材首先要净选,使之清洁干净,无杂质异物,无尘土,无霉变腐烂,另外,还要注意其色、味纯正,外形美观,质量优良。为保证药膳的疗效,还应对药材与食材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有些需要切片、切丝、切丁或切段,有些需要粉碎成细末,有些则需要按照中药炮制的要求进行炮制加工,以减少其毒性或副作用。优良的药膳必须讲究烹饪技巧。一般食用中药以及无刺激气味的中药,可与食材一起烹制,如果药材较多或有明显的刺激气味,可用纱布将药材包好,再与食材一起烹制,药性即可渗入食物或汤中,食用时要将药渣去除。也可以先将中药煎煮,滤取药汁去渣,再在烹饪过程中加入药汁,以减少营养和有效成分的破坏。
药膳适量食用
有人认为中药毒性小或无毒,买回一把茴香就炒着吃,抓上一把枸杞就煮粥,拿上几根人参就煨汤,这样做是不正确的,也很危险。中药讲究用量,剂量大小直接关系到药效,不分剂量,盲目使用,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有人一次用20克人参煨汤,结果导致脑溢血,这样的教训屡见不鲜。

“饮食有节”是中医重要的保健原则,药膳食疗同样应该适量且有节制。短时间内不宜进食过多,不可急于求成。应根据自身状况,经常少量食用,长期坚持,定能见效。需要注意的是,药膳虽然有不少好处,但其针对性和治疗效果远不及药物,只有两者配合使用,相辅相成,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因时制宜 天人相应
祖国医学讲究天人相应,治疗疾病要因时制宜,同样药膳也需要因时制宜,即根据四季五补原则来选择。春天是万物复苏之时,五脏属于肝,适宜进行升补;夏季分初夏和盛夏,初夏天气已经炎热,五脏属于心,适宜清补;盛夏天气非常炎热,五脏属于脾,适宜淡补;秋季天气凉爽,五脏属于肺,适宜平补;冬季气温寒冷,五脏属于肾,适宜温补。如果违背这种自然规律,也会影响补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