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解痛原理与效果

中医中用针灸止痛的例子数不胜数。那么针灸止痛的原理是什么呢?据中医学研究专家介绍,针灸之所以可以止痛是因为针灸可以调整气的运行,通过经脉管理身体的各个系统,例如神经、免疫、循环和肌肉等。针灸影响了气在管道和器官内的运动,从而起到了调节气血、津液、神经、免疫和脏腑的功能。

中医认为:许多原因可能导致脏腑经络不畅,使之淤滞不行,或产生逆乱,或气机升降失常等气血运行障碍的病理改变,引起疼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不通则痛"。而针灸可以打通人体的经脉,行气活血,从而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改善了病痛处的营养状态,恢复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即经络通畅,脏腑恢复相对阴阳平衡。

现代研究认为:中枢神经系统除了有痛觉中枢外,在中枢各级水平还有"痛觉调制系统",可抑制痛觉向中枢传递。针刺信号进入中枢系统后,激发了从脊髓、脑干到大脑各个层次许多神经元的活动,激活了机体自身的镇痛系统,使镇痛物质如5-羟色胺、乙酰胆碱、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等分泌增加,进而产生明显的镇痛效应。

近年来通过多学科的通力协作,对针灸治病原理、经络实质、针刺手法等进行深入的研究,证实针灸对机体各系统功能具有调整作用,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针灸镇痛原理已深入到神经细胞、电生理学和神经递质如脑腓肽等分子水平。西方科学家在研究针灸镇痛的实验中认为,针灸可以激发身体的自然止痛物质释放,从而缓解疼痛。针灸止痛的效果具有逐渐增强的特点,甚至当去除针后才会感受到它的止痛效果。经过几次治疗,效果会更为明显。停止针灸治疗一段时间后,这种效果会消失。此外,针灸还具有抗炎、止痛、解痉、抗休克和抗麻痹的作用。

针灸的止痛效果非常明显。例如,腰腿疼痛或落枕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后,能够恢复正常活动。因此,针灸的止痛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如何将针灸的止痛效果应用得更广泛,还有待于中医学者更深入的研究。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