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小心暖气病 屋内保暖的注意事项

冬季养生小常识有哪些?冬季天气寒冷,很多人大部分时间都窝在屋子里不出门,这样并不能健康养生。实际上,长期窝在屋子里对身体健康是不利的,但由于天气寒冷,只能在室内保暖。在室内躲避寒冷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今天小编就为你介绍一些在寒冷冬日常度过在室内时需要注意的事项。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注意开窗换气

寒凝大地,冷气逼人,有些人为了防寒保暖,整天门窗紧闭,导致室内长期得不到更新换气。有些家庭为了节省煤炭,甚至把煤炉也搬进了卧室,一边取暖,一边做饭、炒菜,这种做法对健康极为不利。经常打开门窗通风换气,可以将污浊空气带走,减少多种病毒、病菌的滋生与繁殖。因此,即使天气再寒冷,也应定时开窗换气,并确保室内保持一定量的新鲜空气。

注意保持室内温湿度

冬天室外寒冷,室内外温差较大,室内温度一般应保持在16℃~20℃之间,以18℃为最理想。若室温超过这个范围,会使人感到闷热或干热,心烦意乱,导致口干舌燥、眼睛干涩等不适。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会让人的身体失去平衡,引发疾病。特别是北方使用火炉烧煤取暖的房间,温度过高时特别容易引发感冒。同时,如果室内温度过低,会加速人体散热,消耗大量热能,使人感到寒冷。身体虚弱者可能会引起寒颤,胃肠虚弱者可能会引发腹胀、胃肠疼痛,甚至引发关节炎等疾病。室内的湿度也要适度,不宜过高或过低。室内湿度过高,人体散热困难,会令人感到闷热不适。室内温度较低时,湿度高于80%会使人散热过快,增加寒冷感。室内湿度过低,空气干燥,呼吸道会感到干涩不适,引发口干舌燥。正常室内湿度一般应保持在30%~70%之间。北方地区冬季降水少,风大,气温干燥,室内湿度较低。特别是使用炉子、暖气等取暖设备时,室内空气更加干燥,因此人们常常需要在炉子上放置水壶,或者在地面喷洒水,让水蒸发增加空气湿度。当然,也可以购买加湿器来增加湿度。

冬季养生小常识

冬季室内干燥,家人要小心“暖气病”

冬季室内暖气开放,门窗紧闭导致空气流通不畅、干燥,会引起免疫功能和抵抗力的下降,导致人们烦躁不安、鼻咽干燥、头晕眼花、软弱无力等不适症状,这些症状在医学上称为“暖气病”。在寒冷季节供暖时,人们都希望暖气更热一些,但由于门窗紧闭,空气流通不良,加上暖气、空调、电暖气等取暖设施,室内温度过高,使得空气更加干燥且污染加剧,为病菌滋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从而导致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急剧增加。同时,这也可能导致免疫功能和抵抗力的下降,导致人们出现“暖气病”。

养生保健专家提醒说,使用取暖器的家庭应当注意居室的湿度,最好配备一个湿度计。一般而言,人类最适宜生活在相对湿度45%~65%RH的环境中,水分含量指数在50~60之间,这样是最舒适的。而供暖期间室内湿度通常只有15%RH。

如相对湿度过低,应做相应调节

首先,在干燥的环境中,人的呼吸系统的抵抗力会降低,容易引发或加重呼吸系统的疾病。研究结果表明,空气湿度低于40%RH时,鼻腔和肺部呼吸道粘膜会失水、弹性降低,粘液分泌减少,粘膜上的纤毛运动减缓。这样,灰尘、细菌等会更容易附着在粘膜上,刺激喉部引发咳嗽,也容易引发支气管炎、哮喘和其他呼吸道疾病。

空气干燥时,流感病毒和能引发感染的革兰氏阳性菌的繁殖速度会加快,并且容易随着空气中的灰尘扩散,引发疾病。干燥的空气导致人体表皮细胞失水,皮脂腺分泌减少,导致皮肤粗糙起皱、甚至开裂。因此,过敏性皮炎、皮肤瘙痒等过敏性疾病也与空气干燥有关。空气干燥还会对人体免疫力产生不利影响。日本专家的研究发现,日本在1961年至1991年的30年间,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上升了33%。这种现象与人们长时间生活在干燥的环境中有关,最终导致人体的免疫力下降。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