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节气,它的到来意味着寒冬已经近在眼前。冬季是养藏的季节,每个节气都有自己的养生宜忌。在小雪节气中,饮食养生要注意避免食用燥热食物,过量会导致上火。那么,在小雪时节,哪些食物是最适合的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
小雪节气宜吃黑色食物!
像黑米、黑大豆、黑芝麻、黑枣和黑木耳等食物,不仅可以补益肾气,还可以抵抗寒冷。而且它们还能润肺生津,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除了上述的素食,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些黑色的鱼类食材。
泥鳅:味道甘,性质平和,有暖中益气、清利小便、解毒收痔的功效。泥鳅肉质细嫩,营养价值很高,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它可以治疗湿热黄疸、小便不畅、病后盗汗等症状。
鳝鱼:味道甘,性质温。具有补虚损、除风湿、强筋骨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痨伤、风湿湿痹、产后恶露不净、脓血便血、痔瘘等症。它可用于清汤煮、清蒸或入药膳,以肉片入沸水中焯水。外用时可捣碎来敷在患处。
鲤鱼:味道甘,性质平。具有利水、消肿、行气、通乳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水肿胀满、脚气病、黄疸、咳嗽气逆、乳汁不通等症。可用于清汤煮、清蒸、糖醋或煨。
鲫鱼:味道甘,性质平。具有健脾利湿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纳少无力、痢疾、便血、水肿、淋证、痈肿和溃疡等症。可用于清汤煮、清蒸、煎或入药膳,也可制作成丸剂,外用时可捣碎来敷在患处。
冬天吃萝卜、夏天吃姜。
中医讲究冬季阳气内藏。在冬季,人体的毛孔收缩,衣服穿得严实,人体活动减少,很少出汗,同时又频繁地进行补益食物的摄入,如羊肉和坚果。在外面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情况下,体内的阳气容易滞积,导致内热。
这个时候,适量食用一些性质偏凉的萝卜,不仅能行气,还有助于消化,并且能促进营养的吸收,使得冬季进补达到“补而不腻,补而不滞”的效果。虽然生姜属于热性食物,但是立秋之后,大自然的生机开始收敛,小昆虫也开始冬眠,整个自然界的生命活动不再像夏天那样繁盛,此时,生姜的适度刺激可以帮助气血外发,恰好与自然界的趋势相适应。
小雪时节的食材红枣
红枣味甘,性质温和,归脾胃经,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解药性的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红枣能够增加血液中的含氧量,滋养全身细胞,是一种药性温和的强壮剂。
红枣可以健脾益胃:对于脾胃虚弱、腹泻和倦怠无力的人来说,每天吃七颗红枣,或者与党参、白术一同使用,能够补益中焦,健脾胃,增加食欲,止泻。
柿子
柿子味道甜美,营养丰富,许多人喜欢在冬季食用冷冻的柿子,别有一番风味。
柿子的营养价值很高,其中含有的维生素和糖分比一般水果高出1-2倍左右。
如果一个人每天吃一个柿子,所摄入的维生素C基本上可以满足一天所需量的一半。
栗子
冬季的重点是补肾,因此栗子被称为“肾之果”,具有补肾壮腰、活血化瘀的功效,非常适合冬季食用。
栗子性温,味道甘,有补肾强筋、健运脾胃和活血的作用,老年人经常食用栗子可以治疗肾虚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大便溏烂等症状。
羊肉
在冬季食用羊肉对身体更有益处。
因为羊肉的热量比牛肉还要高,冬季食用羊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因阳气不足而导致的手脚不温暖、畏寒怕冷等症状。
羊肉中的铁、磷等物质含量比其他肉类高,适合各类贫血者食用。
对于气血不足的妇女、老年人、身体瘦弱和病后体虚等人群来说,冬季多食用羊肉可以养气血,补元阳,益肾气,疗虚弱,安定心神,健脾胃,御寒气,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