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压力大容易患上强迫症,请问如何缓解强迫症呢?面对自己的强迫症状,不要紧张和害怕,要顺其自然,这是打破恶性循环的关键。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什么是强迫症?
在谈到强迫症之前,先来了解一下强迫现象。几乎所有的人都可能经历过强迫现象,比如一首歌总是在脑海里重复播放,或者出门后总在担心门是否锁好等。甚至有些儿童和少年也会有强迫现象,比如走路时每走4步要跳1步等。可以说,人人都可能会有强迫现象。一般来说,如果强迫现象轻微且持续时间短,不引起严重的焦虑等情绪障碍,那么这是一种正常的表现。
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在临床上,强迫症并不少见。一项美国的调查显示,强迫症的患病率大约为1%。我国曾在1982年对12个地区进行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强迫症的患病率为0.3‰。实际上,这个数字远远低于实际的患病率。根据临床实践估计,国内大约有500-1000万人患有强迫症,患病率约为5‰-10‰。80%的强迫症在25岁前发病,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强迫症在临床工作中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虽然从精神疾病的分类来看,强迫症是一种轻度的精神疾病,但实际上,强迫症的治疗相对抑郁症和焦虑症更加困难,症状改善可能比较缓慢,药物剂量一般较大。如果不能及时、正确地诊断和治疗,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和负担。我曾经见过一位患者洗手要洗3~4小时,手都被洗破了;还有一位患者出门前要反复检查,3个小时都出不了门,整日都无法外出。可以说,强迫症患者非常痛苦,有些患者甚至因为强迫症无法工作。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强迫症的治疗。
目前,强迫症的病因尚不明确,但大量研究表明,焦虑症与遗传因素、个性特点、不良事件、应激因素等有关,尤其与患者的个性特点紧密相关,比如过分追求完美、犹豫不决、谨小慎微、固执等。具备这些不良个性特征的人更容易患上强迫症。
研究表明,强迫症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导致神经递质失衡,从而出现各种强迫症状。我们的大脑实现各种生理功能主要依靠不同神经递质的传递,神经递质就像是邮差,不同的邮差传递不同的信息,发挥着各种不同的生理功能。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体内往往会出现5-HT(5-羟色胺)、DA(多巴胺)、Sigma(西格玛)受体以及中枢谷氨酸能神经元功能障碍。而抗强迫药物能够使失衡的神经递质趋向正常,从而改善强迫症状。

强迫症的表现
强迫症状一般包括:①强迫观念,患者反复思考一些想法,比如怀疑、回忆、纠结等。②强迫行为,患者反复做一些没有必要的动作,比如反复检查、反复洗手、反复计数或仪式性动作等。
强迫和焦虑就像一对双胞胎,强迫症患者往往会有明显的焦虑症状。
强迫症状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患者明知强迫症状不对却无法控制,因为一旦控制不去做,就会感到紧张、心慌等严重的焦虑表现。为了避免焦虑的发生,患者只好去想、去做。这个特点称为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
2.患者能够意识到这种强迫的意识和冲动来自于自己,而不是外界,是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