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血瘀引发的相关病症有着不错的治疗效果,中草药也有很多选择。在这里,我们将为大家介绍活血化瘀药的分类、不同的配伍以及作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瘀血既是病理产物,也是多种疾病的致病因素。因此,血瘀证是临床常见的证候,许多疾病的过程中都可能出现血瘀证。久病多有瘀血,慢性病中更常见血瘀证。血瘀证的临床表现很多,其中的共同症状主要包括局部刺痛、固定不移的症积包块、瘀块和瘀斑、舌质紫暗以及各种血液流变学异常。治疗血瘀证的药物也很多,它们的配伍应用也非常复杂。为了提高临床疗效,我们试着对血瘀证的用药规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一、根据药理研究选用中药
从现代医学理化检查的结果来看,血瘀证往往与血液动力学的改变或者血液形态的异常有关。因此,根据现代药理研究的结果选用中药,并结合上述辨证用药,能够取得更好的疗效。
以下药物可降低全血度:益母草、丹参、川芎、郁金、赤芍、桃仁、红花、当归、延胡索、三棱、莪术、刘寄奴和水蛭。
以下药物可降低血液粘滞性:乳香、没药、三棱、莪水、桃仁、山楂、郁金、刘寄奴。
以下药物可降低血小板黏附性:川芎、红花、五灵脂。
以下药物可降低血小板聚集性:当归、川芎、赤芍、红花、刘寄奴。
二、活血化瘀药的分类应用
治疗血瘀证主要使用活血化瘀药,按照这类药物的功效和性质进行分类如下:
1. 活血止痛药,如延胡索、乳香、没药、三七、丹参、川芎、赤芍、当归、郁金、姜黄、苏木、怀牛膝、王不留行。这些药物用于治疗瘀血引起的疼痛,药理研究证明它们具有镇静止痛的作用。
2. 活血消肿疗伤药,如三七、姜黄、丹参、桃仁、红花、骨碎补、血竭、儿茶、刘寄奴、自然铜、乳香、没药、苏木、穿山甲。这些药物用于治疗外伤或出血引起的血瘀肿胀。
3. 破血消症药,如水蛭、蟅虫、虻虫、穿山甲、三棱、莪术、大黄、刘寄奴。这类药物的活血力最强,用于治疗瘀血积聚形成的包块。
4. 活血调经药,如益母草、桃仁、红花、泽兰、当归、王不留行、五灵脂、凌霄花、月季花、丹参、牛膝、穿山甲。这类药物具有通经的功效,用于治疗妇女月经色黑并伴有血块、月经不调、经闭或痛经等症状。
5. 活血通痹药,如鸡血藤、川芎、牛膝、乳香、虎杖、丹参、天仙藤、穿山甲。这类药物用于治疗血瘀引起的经络拘急、关节肿胀变形和疼痛,如各种关节炎等症状。
三、配伍应用要点
1. 活血与行气:因为气是血液的主导,血液的流动与气的流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因此,在治疗血瘀证时,行气药是必不可少的辅助品。同时使用活血行气药物,能够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因此常常使用活血行气药物。
2. 活血与益气:气足可以推动血行,气虚则不能推动血行,血液流动缓慢而瘀滞。在老年病和慢性病中,常常出现因为气虚不能推动血行而导致血液瘀滞的情况,这时宜配合使用行气药。根据药理研究,一些补气药物如党参和黄芪也具有活血的作用,但用量应大于活血药物,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3. 活血与补液:补液是指补充血液和滋养阴液,因为血液亏缺或阴液不足也会导致血液粘稠、血流不畅而产生血瘀。此外,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因此,补液与活血药物的联合使用不仅有利于祛除瘀血,还可以促进新鲜血液的再生,是治疗血虚阴亏和瘀血的最佳配伍。
4. 活血与耗气:活血化瘀药物多属辛香性的干燥品,尤其是破血消症的药物,容易耗伤人体的正气。临床上常见的情况是,使用丹参注射液等活血药物后,病人出现头胀乏力的情况,可能是由于血管扩张、血液流速加快导致能量消耗增加。因此,在长期使用活血药物或使用破血消症药物等强力活血药物时,应注意防止耗伤正气。
5. 活血与出血:使用活血药物过量、使用强力的活血药物、使用时间过长,都可能导致出血。因此,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妇女经期等情况,应慎重选择活血止血的品种。
6. 药量与药效:活血力的强弱通常与活血药物的用量有关。有人曾说,红花少量则养血补血,大量则活血化瘀。因此,对于一般的活血药物来说,大量使用会产生破血的效果,而破血消症类药物少量使用反而有活血效果。所以,在选择药物和确定用量时,应根据瘀血的程度、持续时间和患者的体质等因素进行权衡。
中草药物种类繁多,药物的选择可以多样化。在这里我们提到了活血化瘀的中草药及其配伍问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