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春捂要讲究 下厚上薄别捂过度

现在正是早春时节,天气时暖时寒,冬季的寒气还未完全散去,还有些许寒意。加上倒春寒的出现,我们还是要注意保暖,不要轻易减少穿衣的厚度。春季养生有"春捂"的说法,那么如何正确掌握春捂的程度呢?下面跟随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

"春捂秋冻"之"春捂"的含义

"春捂",即在春季气温刚转暖时,不要过早脱掉厚衣服,更适当地保暖,使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否则,由于初春时节天气时暖时寒,气温变化大,过早穿着单薄,一旦气温降低,身体会难以适应,抵抗力下降。加上春季细菌和病毒活跃,更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和春季传染病。女性过早换裙装,还会导致关节炎和多种妇科病。

从古至今,擅长养生的专家们都十分重视养生方法中的"春捂"。专家认为,"春捂"这种民间的传统习惯有一定道理,特别是在早春时节,温暖和寒冷交替出现,适度保暖能更容易适应季节的变化。想想也能明白,中国文化的深厚积淀带来的不仅仅是文人墨客的谈资,同时也蕴含了古人们对现象进行观察并总结出有理可循的经验。因此,"春捂秋冻"的说法绝非无稽之谈。

如何做好"春捂"?牢记"下厚上薄"

古人通过长期的生活和劳动实践认识到,寒气主要从下部蔓延上来,因此中国古代的养生专家提出了春季衣着宜"下厚上薄"的原则,《老老恒言》中也有"春天寒冷还未完全消退,下身适度穿暖,上身稍减"的说法。这既能保养阳气,也能调节阴气,与自然气候的变化相协调,可以说是与天地相应的养生之道。这与现代医学认为下半身的血液循环较上半身差、易受寒冷侵袭的观点是相符的。

所以,春季穿衣时,首先要照顾好头部和脚部,防止寒风侵袭。不要过早地穿上轻薄的春装和单鞋。例如,许多女孩一到春季就开始穿短裙和单鞋,这对身体非常不好:脚和小腿是人体三阴经和三阳经的关键部位,小腿内侧为肝、脾、肾三阴经,外侧为胆、胃、膀胱三阳经,对人体非常重要,一定要注意保暖。即使偶尔气温升高,也应该从上身开始减少衣物,这样可以避免关节炎、气管炎等疾病的发生。

"春捂"多久合适?不要过度保暖

"捂"有稍微保持热度的意思,即衣服仍然应多穿一些,但是不要出汗。春季气温时高时低,如果升温了还继续穿着过多衣物,容易导致出汗过多,容易生病。因此,"春捂"并不是衣物越多越好,而是强调衣物的适度增减。衣物的增减既要根据天气变化情况而定,也要考虑个人的体能素质。

春季气温的日差较大,早晚较冷,此时可适当保暖一会儿。而在晴天的中午时刻,气温一般都在10℃以上,此时可适当减少衣物。一般来说,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超过15℃就要脱掉棉衣,否则会超出身体的耐热限度,身体的调温中枢就适应不了,对健康不利。

因此,我建议大家出门前要了解一下当天的天气状况,早上出门的时候温度往往较低,最好多穿几件衣物,随着气温的升高而适当减少衣物。这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感冒的几率。学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定义"春捂"吧!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