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这些部位出汗预示疾病 异常出汗如何治疗

清明节过后,温度一路攀升,不少地方已经开始使用暖气了。天气热人就容易出汗,正常出汗是调节体温的一种生理现象,但是如果身体出汗异常就不能大意了。不同部位出汗也预示着身体的问题,如果你只是手脚出汗,尤其是手心脚心出汗而且凉凉的,而其他部位没有汗,就要注意了。下面是对不同部位出汗的介绍:

1、手心出汗

手心出汗是体质虚寒的表现。如果你同时很怕冷,并且冬天手脚冰凉,那应该没错。多吃些温补的食物来调理身体,还要加强锻炼,加速血液循环和促进新陈代谢,应该会有不错的效果。

专家认为:正常情况下,出汗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它可以帮助调节体温和滋润皮肤。但如果手过多地出汗,就会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手心出汗的人在人群中比例不小,出汗严重发展为“手汗症”,比例大概在5%以内,而这种病症所造成的困扰更大。有的小孩手掌多汗,做作业时必须一直擦手才能避免弄湿作业本,考试时流汗的速度加倍,影响考试效果;有的甚至长期无法和别人牵手握手。

中医认为,湿热重的人手心最容易出汗,其发生原因与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过高有关。专家同时指出,该症状的出现可能与遗传有关,是人体体质的问题,对健康没有直接影响。一般来说,中、轻度手心多汗者,可吃些清热健脾的东西。夏季应多吃些清热解暑、消化健脾的东西,才能较好地抵制湿热,减少手心的出汗次数和数量。中、重度手心多汗者在祛湿热方法治疗达不到良好效果时,应该选择手术治疗,但进行手术有一些禁忌,选择前需要征求医生的意见,根据自身状况进行。

2、腋下出汗

腋下属于大汗腺,可以使用走珠止汗产品来抑制大汗腺分泌汗液。这对身体没有什么害处。因为人体的汗液分别经由大汗腺以及小汗腺排出,控制腋下汗腺分泌对身体没有任何影响。

由于大汗腺与小汗腺的构造不同,彼此所分泌及排泄出来的汗液在成分及性质上也有所差异。大汗腺所排出的汗液成分包括醣类、蛋白质、丙酮酸、铁质、阿摩尼亚及脂质等;而小汗腺的汗液成分,除了微量的盐分外几乎都是水分。因此,控制腋下汗腺分泌还可以防止因细菌引起的醣类、蛋白质变质,产生异味。

3、额头出汗

额头出汗可能是肝阳上亢。如果额头常常大量出汗,中医认为可能是肝阳上亢引起的。平时要尽量保持心境平和,少生气,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否则容易导致阴虚和肝阳上亢。每天可以冲泡枸杞茶来饮用,有平肝功效。

4、鼻子出汗

鼻子爱出汗可能是肺气不足。如果平时鼻子经常出汗,说明肺气不足,需要调理补气。西医认为这是免疫力低下的表现,需要提升免疫力。肺气不足主要是因为其天生体质虚弱造成的。每天用双手敲打双腿,并按压双腿的左右两侧,因为这是人体肺经分布的部位,通过敲打刺激,可起到调理肺经的作用。

5、颈部出汗

脖子常常出汗说明内分泌失调,颈部汗腺分布稀少,所以很少有人脖子会出汗。如果你的脖子经常出汗,可能与你全身内分泌失调有关。

建议:最好去医院接受全面激素检查。平时调节内分泌主要通过饮食和运动,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和高蛋白食物,多喝水,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同时多参加各种运动锻炼,增强体质;保持科学的生活规律,不要经常熬夜,以免破坏正常的生理规律,造成荷尔蒙的分泌失衡甚至不足,进而引发其他疾病;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激动,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免不良情绪影响到内分泌系统;预防感染;避免购买塑料制品,尽量避免环境激素的危害。

手脚出汗如何治疗

1、饮食调理:

手脚多汗者必须改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经常运动,学习放松技巧。

宜:多吃清热健脾的食物,如莲藕、茭白、白菜、菠菜、空心菜、苦瓜、青瓜、番茄、冬瓜、芹菜、银耳、绿豆、扁豆、豆腐、薏苡仁、山楂、香蕉、莲子、酸奶。

忌:刺激性食物如酒、咖啡、辛辣味等。

2、药物治疗:

对于局限性多汗症的治疗,一般采用维生素B1、谷维素、安定片等。如果出汗量很多,可适当服用一些阿托品或普鲁本辛等抗乙酰胆碱药。但是,安定和抗乙酰胆碱药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不宜长期服用,因此临床上通常结合中医治疗。

此外,也可以使用外用的533止汗膏,这是一种中草药制剂,无毒副作用。

目前手足多汗没有速效的治疗方法,想要彻底解除手足多汗困扰,至少要连续数月的治疗。

3、针灸治疗:

中药治疗可以配合针灸来辅助治疗,可以加强神经稳定性,调节内分泌,从而抑制汗腺分泌。

4、穴位按摩:

通过适当的穴位按摩可以缓解多汗症。

情绪波动往往会诱发出汗,患者的心情越焦急,出汗就越多,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中医认为这是心神不安和心火动的表现,在心经、心包经或肾经上按摩适当的穴位,有助于平稳心神,缓解出汗情况。

一般情况下,身体出汗是根据外界气温的改变来调节体温的正常现象,只要不影响正常生活,就不必过于担忧出汗问题。当然,汗如雨下的情况就不能忽视了。我们人体是一个神奇的机体,还有很多奥秘等待我们去揭开,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密切关注身体的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治疗,这样才能达到健康养生的目的。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