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三公九卿中的三公不包括 我国三公九卿三公不包括

中国古代三公九卿制度中的三公不包括廷尉。西汉时期,朝廷设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这三个权倾朝野的高官,人们称之为“三公”。他们与皇帝共同商议国家大事,帮助皇帝决策重要事件,可谓百官之首。太尉虽然稍逊丞相一筹,但地位仍高于其他官员,可谓朝廷中的第二号人物。

1.jpg

三公九卿制度介绍

早在夏朝便设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后秦朝进行了变法,实行了中央行政机关的三公九卿制度。其中,三公分别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分别为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

书生官员 (1).jpg

职务由来

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贵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在周代,三公指的是司马、司徒、司空,这是根据《尚书大传》、《礼记》等著作得出的结论。而古文经学家则根据《周礼》,认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朝没有设立三公,而西汉初承袭了秦朝制度,设立了三公来辅佐皇帝。

臣子皇帝 (1).jpg

职务特点

三公、九卿以及列卿等各自有着自己的府寺,负责处理日常事务。重大事务由丞相汇总,并在必要时请示皇帝裁决。三公职务具有以下特点:1.由皇帝任命,不可世袭;2.分工明确,行政效率高;3.丞相地位高,权重大;4.制度较为完备的官僚制度。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