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吸虫病是由肝吸虫(学名:Clonorchis sinensis)寄生在人体胆道内引起的寄生虫病。这种寄生虫的生命周期主要在淡水湖泊或水田中的中间宿主——甲壳类动物体内完成,人类和部分其他哺乳动物则是其终宿主。人类感染肝吸虫主要通过食用感染了吸虫卵的淡水鱼类而获得。
肝吸虫卵排入水体后,被甲壳类动物摄食,经过一系列发育阶段后,成熟的囊蚴会重新进入水体。人类在食用未经充分加热处理的寄生虫感染的淡水鱼类时,很容易摄入这些囊蚴,使其成为肝吸虫感染的中间宿主。
进入人体后,肝吸虫囊蚴通过肠壁进入体内,最终定位在胆管内生长成为成虫。成虫在胆管内寄生,会对人体的胆道系统造成直接的损害,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如胆道阻塞、胆管炎等,甚至诱发胆管癌。
为预防肝吸虫病,关键在于避免食用生鱼片或未经充分煮熟的淡水鱼类。一般情况下,彻底煮熟的鱼类可以有效杀灭寄生虫囊蚴,减少感染的风险。此外,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和饮食卫生教育也是预防肝吸虫病的重要措施。
总结而言,肝吸虫病的发生是由于食用感染了肝吸虫卵的淡水鱼类所致。通过加强对饮食卫生的监控和普及健康知识,可以有效降低肝吸虫病的流行率,保障公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