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败血症是由细菌或其他病原微生物侵入血液引起的严重感染。它通常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可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严重者可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
造成急性败血症的常见病原体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感染途径多样,如伤口感染、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
早期急性败血症的症状可能不具特异性,如发热、寒战、心率增快等。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出现血压下降、意识改变、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症状。
治疗急性败血症的关键是早期识别和及时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其他支持性治疗措施包括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等。在重症监护下的综合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于急性败血症的生存率,数据显示随着治疗和医疗技术的进步,早期干预的患者生存率有所提高。然而,重症患者的生存率仍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感染源的类型、患者的年龄和基础健康状况等。
预后方面,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对于部分重症患者,尤其是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者,即使接受了积极的治疗,生存率仍较低。
总体而言,急性败血症是一种威胁生命的严重感染病,其治疗的成功与否关乎患者的生存和康复。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仍需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治疗策略,以改善急性败血症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