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毒血症是指细菌或其他病原体侵入血液引起全身性感染的疾病。通常情况下,脓毒血症是由于感染在局部未得到有效控制或治疗,导致病原体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发生脓毒血症的病原体可以是多种细菌,常见的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这些细菌可以来源于感染灶如创伤、手术伤口、肺部感染等,或是由导管、插管等医疗器械引入体内。
一旦病原体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它们会迅速扩散到全身各器官,引发炎症反应和全身性症状。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高热、寒战、低血压、心率加快等症状。
脓毒血症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感染的病原体类型、感染的部位和个体的免疫状态。免疫功能低下的个体(如老年人、免疫抑制剂使用者)更容易发展为严重的脓毒血症。
治疗脓毒血症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积极的抗感染治疗。常规治疗包括使用抗生素针对特定的病原体、支持性治疗以维持生命体征稳定,以及清除感染灶如手术或引流等。
预防脓毒血症的关键在于加强感染控制措施,包括严格的手卫生、使用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等。对于高危人群,如长期卧床患者、器官移植术后患者等,应特别注意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总结而言,脓毒血症是一种严重威胁生命的全身性感染疾病,其发生与未能有效控制或治疗局部感染有关。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应进一步完善对脓毒血症的预防和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