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是什么?,究竟该如何应对登革热

近期爆发的登革热疫情在广东等地持续肆虐,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十一”长假将至,人流聚集又为疫情扩散带来风险。登革热是什么?登革热如何传播?究竟该如何应对登革热?一起来了解一下。

登革热是什么?

登革热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2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目前全球最严重的病媒传播疾病。

目前在我国,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是主要的传媒蚊虫。由于蚊虫在高温气候下“杀伤力”最强,登革热主要在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等地流行。

登革热如何传播?

病毒病所专家介绍,伊蚊雌蚊吸食被感染人员血液后,获得病毒并在蚊体内繁殖,再通过叮咬传染给人类。

“虽然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播,但不能掉以轻心。”专家强调,目前正值蚊虫活跃期,并且病毒在蚊体内至少可存活30天甚至终生,因此登革热病毒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尽管近期登革热集中在南方地区爆发,但北方地区仍需警惕,因为“如果一位患者北上逗留,仍可能通过蚊虫叮咬感染当地居民。”

登革热为何难以控制?

目前登革热病毒仍在肆虐,病例人数持续增长。专家指出,一般传染病在潜伏期是没有传染性的,但登革热在潜伏期的最后几天,就有了巨大的传染风险;同时,某些人可能表现出“隐性感染”,即感染后没有任何症状,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从而成为未经隔离或接受治疗的病毒源,加剧了传播的困难。

由于我国近年来没有大面积爆发登革热,相关研究工作尚未深入开展。目前全世界也没有有效的疫苗来预防登革热。

我们能做什么?

蚊虫叮咬是登革热的唯一传播途径,因此“对付”登革热的关键在于灭蚊。

专家表示,伊蚊主要栖息在人的家中,喜欢在容器或积水中繁殖,水缸、盆养莲花、养万年青等都是它们滋生的场所。因此居民最好妥善处理固体废物,为储水容器盖上盖子,并每周清空和清洁。

由于伊蚊在白天活动,居民外出时最好穿长衣长裤,或者涂抹蚊虫避嚣剂。“十一”长假期间,人流聚集,应尽量避免在登革热流行地区活动。

一旦出现突发高热、剧烈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疼痛、皮疹等症状体征,应立即就医,如有旅行史一定要告知医生,以便及时确诊治疗。“最稳妥的办法,就是只要发烧就去看病。”李德新表示。

登革热是否真的可怕?

“登革热并不可怕!” 专家表示,登革热的死亡率很低,远远低于百分之一。

专家介绍,登革热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即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能自动停止,并逐渐恢复痊愈。一般情况下,治疗一周左右就能痊愈。

对于现阶段已出现的死亡病例,专家解释,这类患者通常本身患有一些基础性疾病。根据目前的感染者情况,绝大部分为轻症。

目前登革热“重灾区”广东省已成立防控领导小组在当地进行蚊媒监测,防止疫情扩散。据世界卫生组织官方网站介绍,世界卫生组织已向各国和私营部门伙伴提供技术建议和指导,对疫苗开发和评估给予支持。目前有几种候选疫苗正处于不同的试验阶段。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