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西药的疗效虽好,但副作用也不少,家长朋友担心副作用会影响到宝宝的健康,所以经常会食用中药疗法来治疗疾病。然而,中药的味道很苦,让宝宝喝中药成了一件难事。那么,如何让宝宝愉快地喝下中药呢?

儿童服用中药应以浓煎为主。然而,浓煎并不等于久煎,因为久煎可能会使部分中药失效或增加副作用。例如,小儿感冒所用的中药多属于解表药,药味芳香易挥发,久煎会导致解表疗效减弱。浓煎的方法是:将中药浸泡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沸后改为小火,持续15分钟即可。然后将药汁倒出,并根据儿童的年龄用小火继续煎制至所需用量即可(如果有经验的家长能直接煎出合适用量最好)。
煎药量要考虑合适的喝量。一般来说,1岁以下的宝宝,每天服用的中药最好不要超过20毫升,服用时不计次数,以频繁服用为主,一天只要将药喝完即可;1~3岁的宝宝可煎至约40毫升,分3次服用;3~6岁的儿童,可煎至60毫升,分3次服用;6岁以上的孩子,可分两次服用即可。

加糖要根据不同证型而定。为了让宝宝喝下中药,家长们往往会在中药中加入一些白糖去苦味。然而,中药加糖也要根据不同的证型来决定。有小便黄、面赤、身热、便秘等症状的患儿多为热证,最好不要加糖。由于红糖味甘易生湿,因此湿热症儿童,尤其是舌苔厚腻的患儿更不能加。患有寒证的孩子可以适量加入红糖,但白糖性寒,服用后易加重病情,所以最好不要加。
生姜可止吐。妈妈们可在宝宝喝药前5分钟左右,用一片新鲜切好的生姜擦拭患儿舌面,因为生姜具有止呕的作用。此外,喂药应在两餐之间进行,这样既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又不容易刺激胃黏膜导致呕吐。最重要的是,家长们千万不要因为宝宝拒绝吃药就捏着鼻子灌,因为这样很容易让宝宝呛到。

掌握温度去苦味。人的舌头味觉与汤药的温度有关。当汤药温度在37摄氏度时,味觉最为苦涩,高于或低于37摄氏度时,苦味会减弱。但是,如果汤药温度高于37摄氏度,会容易烫伤口腔黏膜和食管,因此,在汤药温度降到37摄氏度以下时再给孩子饮服。即便如此,汤药的气味和口味仍然很浓烈,这时可以让孩子含一小块冰块,既不影响药物吸收,又可以缓解口腔中的苦味。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更方便喂药。可以在孩子不定时玩耍的时候喂药,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忘记药的苦味。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喂药时要保持药液的温度,一般温度在20℃—30℃之间为佳。如果温度过低,会伤害小儿的脾胃,导致腹痛;而温度过高则易烫伤小儿的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