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脑梗、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部“病魔”,是由于脑血流量减少,导致脑供血供氧不足,从而引发脑水肿、脑组织缺血、缺氧和受压,进而导致脑部坏死,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那么脑梗塞能够治愈吗?另外,想要有效治疗脑梗塞,应该选择哪种药物?
脑梗塞能否得到治愈?
脑梗塞在急性发作后,如果能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其风险会大大降低。由于脑梗塞会对脑部神经元造成严重损伤,因此即使脑梗塞患者没有生命危险,也有可能出现头痛、半身不遂等症状,以及吞咽困难、言语不清、恶心、呕吐等情况,严重情况下可能会迅速昏迷。因此,科学合理且及时的治疗非常关键。
哪种药物对于脑梗塞最为有效?
第一类是血管扩张药物。
过去认为只要药物能够扩张脑血管,就能使血液从堵塞的血管中更好地流过。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扩张血管药物不仅无法达到这一目的,还会导致病变部位的血液逆流到健康的脑组织中,这被称为脑内盗血综合征,因此不再推荐使用这类药物。
第二类是改善微循环、扩容血量的药物。
目前这类药物的使用较为普遍,但病人患有心脏病时需要谨慎使用,否则可能引发心力衰竭。
第三类是溶解血栓的药物。
如果能够成功溶解血栓,这类药物的应用是最理想的。然而,全身静脉用药通常需要大剂量,有时会增加出血的风险。目前更多地推荐介入治疗,即通过导管将药物直接注入梗死部位以溶解血栓,但进行这种治疗方法前后都需要进行脑血管造影,这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而且介入治疗要求病人在发病后的6小时内进行,有时往往会错过最佳时机。
第四类是抗凝治疗。
这类药物可以防止血液凝固,但使用时需要每天检测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动度,一些条件较差的医院可能无法进行这些检测。此外,抗凝治疗也存在出血的风险。
第五类是钙离子拮抗剂。
这类药物可以阻止钙离子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起到轻微扩张脑血管、保护脑细胞、增加脑细胞对氧和葡萄糖等物质的利用的作用。
第六类是抗血小板凝聚药物。
血小板凝聚往往是脑血栓形成的起始阶段,如果能够有效阻断血小板的凝聚,也许可以预防血栓的进一步形成。
目前,这类药物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但更适合作为预防药物而不是治疗药物,因为在脑卒中急性期使用这类药物的效果并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