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祛斑的小偏方
肝瘀气滞:必须取任脉经穴
取行间、气海、太冲、三阴交区的穴位,进行针灸以疏通气血、恢复面部血脉,从而消除斑点。如果有胸胁胀满的症状,可以加针章门穴;如果有腰膝酸软的症状,可以加针肾俞穴。
肾虚火旺(肝肾阴虚):取肝俞、肾俞、足三里、关元、命门
通过刺激肝俞、肾俞、足三里、关元和命门这些穴位,可以滋补精血,调理肝肾功能。这些穴位可以改善气血循环,从而促进斑点退去。
脾虚湿阻:取脾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
根据症状选取脾俞、肾俞、三阴交和足三里这些穴位。如果有腹胀的症状,可以加针下脘和气海;如果有便溏的症状,可以加针天枢。另外,在斑点区域进行针刺或围绕斑点进行针灸,可以疏通局部气血,并且可以根据症状加服适合的药物,如六味地黄丸、加味逍遥丸等。一疗程一般包括十次针灸治疗,每次持续20-30分钟,开始隔天进行一次。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中医针灸养生也有一些禁忌。
中医针灸的常规禁忌
处于疲劳、精神高度紧张、饥饿状态的人不适宜针灸;年老体弱的人在针刺时应尽量采取卧位,选择少量合适的穴位,手法应轻柔。
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和肿瘤部位禁止进行针刺。
针刺胸背、肾区、颈部以及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患者的腹部,以及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时,应注意掌握针刺的深度和角度,禁止进行直刺,以防误伤重要脏器。
孕妇进行针灸时不宜过于激烈,禁止针灸腹部、腰骶部以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穴位。
婴幼儿由于配合度较低,一般不进行留针。婴幼儿的囟门部位以及风府、哑门穴等禁止针刺。
患有出血性疾病,或者经常自发性出血、损伤后不易止血的患者,不适宜进行针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