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有奶癣怎么办?奶癣该如何治疗

什么是奶癣

奶癣,又名胎癣、胎疮,是指婴儿在头部、脸部,或扩展到其他皮肤部位出现的一种湿疮。

《圣济总录》论曰:小儿体内风热,脾肺功能不畅,或湿邪滞留于皮肤,导致血气壅滞,皮肤变厚,从而产生各种癣症。癣症可以呈现斜形或圆形,逐渐扩大,受寒则稍减轻,受热则出现痒闷感,搔抓后可出现黄色液体。还有一种情况是面部皮肤干燥裂开,像甲壳一样干燥,被称为奶癣。

初起时,奶癣形状像小米粒,或呈散发状,或呈集聚状,颜色红赤,搔抓后会有白色鳞屑形成,形状类似癣状。不起泡,不流水的称为干疮,偏向风热盛;如果皮肤起粟状,瘙痒非常严重,破溃后会有渗液,覆盖面积逐渐扩大,被称为湿疮,偏向湿热阻滞。

奶癣通常在婴儿出生后的2~3个月开始出现,一般在2岁左右自然消退。西医称这种症状为婴儿湿疹。

婴儿奶癣治疗

1.中医中药治疗

根据病情进行辨证论治:风热盛者宜清热祛风;湿热重者宜清热祛湿。

2.中药外治

干型奶癣可使用润肌膏等外用药;湿型奶癣宜使用文蛤散,主要成分包括文蛤、轻粉和点红川椒。首先把文蛤研磨成细末,放入锅中炒至黄色,然后加入川椒继续炒至冒黑烟,放入瓷罐中密封保存。第二天将轻粉研磨成细末,加入罐中,使用香油调制糊状。此外,乳母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助热食物。

3.中药偏方

 (1)黄柏面、寒水石面、青黛面,用香油调成稠糊涂抹于患处,渗液多的可以调稠些,渗液少的可以调稀些,每天涂抹2次。

(2)还可以使用黄连、枯矾等中药材,加适量凡士林,涂抹在患病部位。

婴儿奶癣预防

1.乳母及患儿忌食鱼腥、海味、辛辣食物,以及鸡、鹅、牛、羊肉等。

2.洗脸洗身时使用温开水,避免使用热水或肥皂清洗患部。如果结痂较厚,先用植物油湿润,然后轻轻擦去。

3.患儿不宜穿着化纤或毛织衣物,也不宜穿着过于厚重,避免接触鸭绒等易致敏物品。

4.避免使用刺激性过强的外用药物。

5.严重患有奶癣的婴儿应禁止接种多种疫苗,不宜注射预防针,不宜接种牛痘。

6.防止消化不良加重奶癣。乳母应多吃蔬菜、水果、豆制品;牛奶喂哺可以适当延长牛奶的烧煮时间,以促进蛋白质变性,减轻过敏作用。以上喂养方法都要避免过饱。

婴儿奶癣诊断

1.奶癣多见于婴儿出生后1~3个月。

2.好发于面部,尤其是双颊或额部,也可发生在颈部、肩胛、躯干和四肢。

3.皮损表现为红斑、丘疹、丘疱疹,可融合成片。表面有糜烂、渗液或黄色痂皮,边界不清晰,也可出现干燥的浅红斑和丘疹,表面有少许糠秕样鳞屑。

4.患儿自觉瘙痒,常搔抓、烦躁哭闹。

奶癣初起时形状像小米粒,可以散发状或密集群聚,颜色红赤,搔抓后会产生白色鳞屑,形状类似癣状。不起泡,不流水的称为干疮,偏向风热盛;如果皮肤起粟状,瘙痒非常严重,破溃后会流出水液,覆盖面积逐渐扩大,被称为湿疮,偏向湿热阻滞。奶癣在婴儿出生后的2~3个月开始发病,一般在1~2岁后会自然减轻消退。西医称这种症状为婴儿湿疹。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