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由于对疾病缺乏了解,所以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让自己得病。然而,要想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疾病本身。尽管慢阻肺无法治愈,但中医在慢阻肺治疗中的作用十分显著,能够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很多人都对中医治疗慢阻肺感兴趣。接下来,让我们了解一下中药治疗慢阻肺的方法。
扶正固表防外感
久咳喘哮,迁延失治,痰浊潴留,肺失宣肃,长期下去就会导致肺虚,成为慢阻肺发病的基础。肺虚会导致卫外不固,容易感染外邪,诱发咳喘反复发作,病情不断加重。早期主要表现为肺气虚,逐渐发展到脾肾双虚。肺脾气虚和肺肾两虚是临床上常见的证型。"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扶正固表、抵抗外邪、预防是减缓病情加重的关键步骤。
(1)肺脾气虚:主要症状包括气喘或轻微喘息、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不实或油腻易腹泻、自汗恶风、容易感冒。舌质淡或胖大,舌苔薄白或薄腻,脉细弱。治疗应注重健脾益肺,即培土生金。常用的中成药有玉屏风颗粒、二陈丸、参苓白术丸等,可根据辨证选用合适的药物。
(2)肺肾两虚:主要症状包括咳嗽、呼吸急促,运动加重症状,腰酸腿软,夜尿频繁,自汗恶风,容易感冒。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治疗应补肺益肾。如果肾气不足,没有明显的寒热倾向,应该平补肺肾,常用补肺汤、参蛤散、人参胡桃汤等,可根据辨证使用合适的药物;如果肾阴不足,阳气不收敛,气无法纳统,可以使用七味都气丸合生脉饮以滋阴纳气,不宜使用辛燥之品;如果阳气虚损,肾气无法纳统,可以使用金匮肾气丸、右归丸、苏子降气汤调剂。常用的中成药有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蛤蚧定喘丸、固本咳喘片、冬虫夏草胶囊等,可根据辨证使用合适的药物。
理脾和胃祛痰浊
慢阻肺缓解期的患者通常伴有早晨咳痰多、食欲差、腹胀、大便不通或稀溏、舌苔腻、脉滑等症候。病机主要是肺病和脾胃失调,脾失健运,胃失司纳。后期则表现为肺脾肾三虚,津液不归正化所致。痰浊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痰浊越积越多,会阻塞肺气的宣降,进一步损伤肺气,使病情日趋严重。临床根据辨证选用加味保和丸、香砂养胃丸、二陈丸等中成药或辨证中草药进行治疗。
益气活血通肺络
随着慢阻肺病程的延长和病情的进展,咳喘频繁,肺气滞留,肺气逐渐虚损。气滞和气虚都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肺络瘀阻。慢阻肺缓解期主要表现为气虚血瘀,气滞和气逆并不明显,气虚血瘀和痰阻共存是慢阻肺缓解期的主要病机特点。常见的症状包括间断性咳喘、胸闷气短、舌苔暗、舌上可能有瘀点或瘀斑,严重时可能会出现唇、面部和指甲发青,脉搏细弱或结代。益气活血化痰是慢阻肺缓解期治疗的重要方法。虽然这类药物的种类较少,但临床中仍然存在着寒、热、虚、实等体质差异,选择药物时应该详细辨证。
急性期清热化痰
由于慢阻肺有时会发作急性病情,因此治疗时常以清热化痰为主。在急性发作期,主要依靠清热化痰的中药治疗。经典的方剂有很多,比如桑白皮汤、定喘汤、麻杏石甘汤、二陈汤、三子养亲汤等,然后根据患者的辨证进行适当的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