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手足口病”这个词,实际上它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被称为手足口综合症。该病多发于婴幼儿,全年都有可能发病,但尤其在3到11月份和6到8月份高发。手足口病传播迅速,范围广泛,可以影响从4个月的婴儿到30岁的成年人,尽管成年人和大儿童也有可能感染,但由于大部分是隐性感染,所以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并注意预防手足口病。那么,如何预防手足口病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在发病初期,常见症状包括低烧、嘴角痛、咽喉痛、流口水和食欲不振等,类似于上呼吸道感染。一到两天后,孩子的手、脚、臀部以及口腔内颊部、舌头、口唇内侧等处会出现红色斑点,这些斑点逐渐发展成疱疹,在数量上可以从4个到10个不等。因此,这个病得名为手足口病,是儿童常见的疱疹性疾病之一。
当疱疹破裂后,会形成溃疡,引起异常疼痛。因此,患手足口病的孩子常常因嘴痛而影响吃奶、进食,并表现出不安和哭闹。大多数患儿的疱疹在3到4天后会自行消退,不留痂,也不脱皮,没有并发症的话,一周左右就能痊愈,预后良好,只有极少数患儿会并发心肌炎或无菌性脑膜炎等疾病。
该病的传染源是患者或健康人携带病毒。患病儿童说话时,口水中可能带有这种病毒,从而传染给其他孩子。预防措施主要包括隔离患病儿童,加强婴幼儿卫生保健,以减少感染机会。这对于托幼机构来说尤为重要。在预防方面,需要注意室内空气流通和温度适宜,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多食用水果和蔬菜。同时,可以适量服用一些抗病毒药物,如板蓝根等。
目前没有特异的手足口病治疗方法,临床上主要采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病毒唑等。对于小儿发热的情况,可以采用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方法,也可以口服退热药物或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保持局部的清洁,避免细菌的继发感染;对于破溃的部位,可以使用金霉素鱼肝油来减轻疼痛并促进溃疡早日愈合。患儿应多喝温开水,定期用温水漱口。
手足口病的预防
在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地要保持良好的通风;
每天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和消毒;
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时,工作人员应该戴手套,并在清扫后立即洗手;
每天擦拭消毒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
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每天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及时就诊并居家休息;对于患儿使用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当患儿数量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的需要,当地的教育和卫生部门可以决定采取暂时关闭托幼机构或小学的措施。
帮孩子构筑手足口的防火墙
饭前便后和外出后,要让儿童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或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在看护儿童之前,替幼童更换尿布或处理粪便后,一定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对于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和奶嘴,在使用之前和之后要充分清洗;
在病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的卫生,经常通风和晒晾衣物和被褥;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对于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晾晒或消毒患儿的衣物,并及时消毒患儿的粪便。对于轻度病例,不必住院,建议适宜居家治疗和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